第二届中国—中东欧非遗论坛浙江开幕

供手工艺传承思路第二届中国—中东欧非遗论坛浙江开幕

活动现场。 余文华 摄  
  
  传统工艺见证了匠人们日复一日、汇彩织梦的年华,也因此成为非遗在时代中跃动的典型代表。9月18日,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级论坛”在浙江杭州开幕。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中国和16个中东欧国家的50余名专家们将就各国的手工艺和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开展交流。
  
  从串联经济的丝绸之路到民心相通的“一带一路”倡议,一直以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交流不断。2016年,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级论坛”在波兰举行,开启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非遗交流与合作机制。
  
  启动仪式。 余文华 摄
  
  启动仪式。 余文华 摄
  
  据悉,本届论坛以“大匠至心·手创造的文化记忆”为主题,邀请了来自阿尔巴尼亚、克罗地亚、捷克、匈牙利和立陶宛等国专家和工艺家代表开展交流。
  
  “如何让传统手工艺融入现代生活,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继而弘扬其所承载的文化精神,推动16+1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是我们探讨的方向。”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外联局参赞张忠志表示,本届论坛的主题不仅让非遗成为促进民心相通的“文化使者”,更希望能助力各国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
  
  谈及论坛落地浙江的原因,张忠志说,浙江是拥有中国最多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省份,能为各国非遗保护提供卓有成效的实践与探索。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据悉,在论坛开展期间,主办方还将安排与会专家考察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手工艺活态馆、王星记扇、中国美术学院民艺馆和乐堤港传统工艺集市等地。
  
  汉娜·史瑞波是波兰非遗委员会副主席,也是首届论坛的主要协调人。对于此次在中国举办的论坛,她直言,中东欧16国期待已久。
  
  “中国在非遗保护上走在世界前列,我们也特别想了解这个国家是如何保护非遗,传承手工艺的。”她说,中国在对非遗和手工艺的传承与宣传教育上值得诸国借鉴,而她也很荣幸与中国的专家交流、学习。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心相通源于人文交流。
  
  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陈瑶相信,此次论坛,将对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方向与路径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进一步实施产生深远影响。
责任编辑:思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