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考古实验室:文物保护的“航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未来城
  
  一辆改装过的乳白色厢式卡车停在今年8月在重庆举办的中国首届智能博览会场馆里,车身上的黑色大字格外醒目——考古现场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室。在此排队的参观者们络绎不绝。
  
  这便是被称为“文物保护航母” 的移动实验室,它多次出现在全国各地的考古发掘现场,为考古工作提供系统的技术支持,并在第一时间对出土文物进行应急处理和保护。
  
  “这辆卡车由我们公司专门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考古现场,出土文物接触空气之后,短时间内就会发生氧化而导致损坏,如何在第一时间进行保护和分析?有了这辆车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重庆声光电智联电子有限公司副总武鸿介绍,“多功能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平台”其实就是一辆装置特殊的考古车,相当于考古人员的移动办公室。
  
  这辆考古车与房车类似,顶部装有通讯和卫星接收设备,甚至还能起降无人机。走进内部另有乾坤,厢体内分为两个区域,前半部分是图像观测与数据采集、处理设备,后半部分是出土文物现场保护技术设备;各种科学仪器和考古设备井然有序地摆在工作台上,就像一个缩小版的考古实验室。“在车上工作还是挺舒服的,并没有空间局促的感觉。”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样一台考古车根据配置不同,价值500万—1000万元不等,拥有文物预处理、环境采集等多个系统,能满足野外考古的各类需求。
  
  考古车内不仅配备有智能控制、传感器、计算机、数据处理和空间技术等多学科技术和装备,还可以通过温度、湿度监测和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等,精确掌握文物埋藏的环境。考古车配备有先进的应急通讯设备,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与总部实验室实时联系,将重要文物出土现场视频信息、环境监测信息、文物分析提取信息等进行网络共享。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无论是墓穴还是建筑遗址,在地下都保持着一种平衡的状态,突然接触阳光或空气,就会迅速氧化,受到破坏。上世纪70年代发掘闻名于世的长沙马王堆汉墓时,数量巨大、种类众多的纺织品和竹简帛书,由于缺乏有效的现场保护技术,出土时光亮新鲜,出土后迅速氧化变色、变质、变形,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
  
  现在,这辆考古车拥有整车优化集成和应急保存等系统,前期通过环境采集、地理采集后,能够了解地下温度、湿度、空气含量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在实验室采集箱内准确模拟地下环境,确保文物的安全。文物出土后,还可以很快运上车,在惰性气体内进行应急保护。
  
  同时,为了避免有人来破坏现场或盗取文物,考古车集成了“雷达系统”,有人私自闯入就会报警。目前,湖南、陕西、河南等地考古研究部门已经引入这种考古车。
责任编辑:思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