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的自然之境:不外显张扬 具有沉潜的力量
2018-09-14 11:13:33 来源:人民日报 已浏览次

早春图 郭 熙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当中重要的画科,历史悠远。东晋时期画家顾恺之说:“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可见在晋代,“山水”已是绘画的独立题材。其后,南朝宗炳写《画山水序》、王微写《叙画》,两篇文章成为山水画论的开篇之作,同时也为山水画创立了自成一格的审美意趣。
宗炳好山水、爱远游,曾游历过许多名山大川,并在江陵、庐山、衡山等地建造屋舍房宇,隐居于山林之中。在宗炳看来,山水拥有独特的意趣与灵韵。他之所以画山水,是因为眷恋曾经游历过的庐山、衡山、荆山、巫山,随年纪增长逐渐难以出行,于是凭借记忆,将那些居游过的山水用笔墨描摹出来。在闲暇之时,抚琴饮酒,铺展画卷,与画中山水再次相对,“卧以游之”,也能从中体会到快意。宗炳之外,王微也认为“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山水画的创作并非只是对山水景致的机械再现,好的山水画将自然山水的诸般变化绘于纸上,能够与人的精神世界相通。可见,山水画之于宗炳、王微,具有一种舒畅心神、天人相通的作用。这样的作用,正是源于尺幅画作中所营造出的、能与“真山水”万般灵趣相呼应的自然之境。
在宗炳和王微之后,山水画逐渐兴盛,虽略有停滞,但并未间断,经隋唐延续,到盛唐突变,中唐出现水墨山水画,唐末五代时期成熟,再到宋代山水画大兴,水墨山水与青绿山水南北辉映,达到高峰,山水画最终占据了中国画的重要位置。其后,元明清时期的山水画持续发展,更加趋向写意,屡创新风。直至近现代和当代,山水画始终经久不衰,被绘画者及观赏者所喜爱。
宋代郭熙、郭思父子所撰的山水画论《临泉高致》中,专门探讨了世人之所以看重山水画的原因,认为“尘嚣缰索”的劳碌与羁绊使人感到疲惫厌倦,如果能够有技艺超凡的画家,将山水景致绘于纸上,让人“不下堂筵”,即可亲近自然,让“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夺目”,无疑是一件让人心神舒畅的事。可见,在郭熙、郭思父子的观念里,山水画仍然具有宗炳、王微最初创制时的审美意趣,即在一幅画作之内,将自然山水尽收眼底,从而获得心物相通的审美感受。
以郭熙所画《早春图》为例。画面描绘了早春时节晨雾笼罩中的山水景色,虽然画中山水仍然具有冬天的萧索之感,树木花草还未抽芽生长,但通过画面中层叠的山峦、川谷里流动的溪水,还是能够感受到冬去春来、大地复苏的蓬勃气息。郭熙在这幅山水画中极好地捕捉到了早春时节自然山水所特有的升腾景象,一草一木、一石一潭,皆蕴含着生命的张力。就如同一个心思明澈的人浅浅一笑,能够带来淡雅明丽而又含蓄内敛的美感。这样的美感,不外显张扬,却具有沉潜的力量。
可见,优秀的山水画所营造的自然之境,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让人在喧嚣中拥有片刻宁静,在奔忙中获得暂时驻息。唐代画家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画科,的确在艺术层面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可能,即无论身处何方、际遇如何,心灵之中都可以留有部分空间,使之能够感受造化的万千变化,能够通过“山水”或“山水画”的意境,回归到自然世界的本真,也回归到精神世界的本真。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