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区贝丘遗址启动创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9月11日,高明区举行古椰贝丘遗址考古资料整理成果验收会,与会专家评审通过了整理成果,标志着古椰贝丘遗址考古工作迈出新的重要一步。
  
  此次会议同时透露,高明将结合人文、旅游、科研等方面的需求,在古椰贝丘遗址全面启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工作,借此把古椰贝丘遗址打造成为高明靓丽的文化名片,为推动高明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动力。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考古报告拟于明年10月正式出版

  古椰贝丘遗址位于佛山市高明区荷城街道古椰村,地处西江新城核心地带,是广东省重要的先秦时期古文化遗址。依据文物保护规划,古椰贝丘遗址确定的文物本体面积34177.6平方米,核心保护区面积71271.4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面积135587.5平方米。
  
  1984年,古椰贝丘遗址被发现。为配合广明高速公路建设,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6年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其考古发现被评为“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发掘项目获国家文物局2006年度“田野考古奖”二等奖(当年一等奖空缺)。
  
  古椰贝丘遗址考古的阶段性成果,引起了国内外考古学界的高度关注,极大提高了古椰贝丘遗址和高明区的社会知名度。自2006年至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巴·约瑟夫,国际知名植物考古学家、英国伦敦大学考古学系教授傅稻镰,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赵辉、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等知名专家学者都曾到古椰贝丘遗址实地考察。“考古学界一致认为,高明古椰贝丘遗址是打开珠三角远古先民生活方式、生态环境的一把‘金钥匙’,是广东史前考古的重大发现。”赵辉说。
  
  鉴于古椰贝丘遗址的重要价值,2013年3月,高明贝丘遗址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进一步发掘并发挥高明古椰贝丘遗址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2017年以来,高明区委、区政府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紧密合作,全面提速考古资料整理工作。
  
  当中在2017年7月—11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有关专家驻扎高明工作,成功修复了80余件出土文物,为了解出土陶器类型奠定了基础。2017年12月以来,中山大学生物学院有关专家对古椰贝丘遗址出土的动物标本进行动物考古,尤其是鱼类标本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有鲨鱼骨骼,进一步印证了古椰人类生存环境;有关专家同时还对古椰贝丘遗址出土的贝壳进行研究和鉴定,发现了咸水与淡水贝壳同时存在的情况,说明了当时古椰人类生活在咸淡水交界的海岸线附近。
  
  在此基础上,高明区今年3月启动了古椰贝丘遗址考古资料整理报告编写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完成了古椰贝丘遗址全部1149件标本的拍摄、制图和编号,形成了23.6万字的整理报告。
  
  “古椰贝丘遗址考古资料整理下阶段将转入考古报告的编写环节,高明区将为此提供便利和支持,确保考古报告于2019年10月正式出版。”高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叶敏坚说。
  
  创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前期工作已启动
  
  在古椰贝丘遗址考古资料整理和考古报告编写工作稳步推进的同时,遗址保护利用工作也进入了新阶段。此次会议透露,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制的《古椰贝丘遗址保护规划》已完成初稿,并于8月底在高明区范围内征求各方意见。
  
  “保护规划是创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重要申报资料之一,经修改审定后,将逐级上报到国家文物局审批。”高明区文化体育局负责人说,高明区创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前期工作已全面启动,除加快编制《古椰贝丘遗址保护规划》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文物影响评估报告》以及《项目计划书》等申报资料也正在加快编制。
  
  根据初步计划,高明依托古椰贝丘遗址所创建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结合人文、旅游、科研等方面的需求,内含遗址博物馆、贝丘遗址研究中心、动植物科普基地等,打造为集文化传播、科学研究、教育学习、休闲功能于一体的旅游区。同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周边将大力发展休闲娱乐、文化创意产业,带动西江新城加快发展,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据介绍,通过深入创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宏观层面,高明希望真实、完整保存并延续遗址的全部历史文化信息和价值,全面、深刻揭示并发挥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统筹土地资源、农业生产、乡村建设和文化遗产的关系,融入并推动高明区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在微观层面,高明希望依托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构建宣传教育平台,增强当地居民的历史自豪感,同时增加广大民众的日常活动场所,丰富周边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作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高明区文化体育局共建的贝丘遗址研究中心于9月11日正式揭牌。“高明在寸土寸金的西江新城,留下这么大一块地创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体现出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说,这是该所与地方共建的唯一贝丘类遗址研究中心,未来将依托这一专业的学术平台,汇聚更多资源,持续不断推动贝丘遗址研究。
  
  赵辉认为,贝丘遗址研究中心的揭牌意义重大,将对广东贝丘类遗址的考古学术研究产生积极作用,高明也有望成为贝丘遗址研究的一块高地。
  
  “高明将以创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契机,把古椰贝丘遗址锻造成为高明靓丽的文化名片,持续增强全区群众的文化自豪感和幸福获得感,为推动高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叶敏坚说。
  
  ■链接
  
  古椰贝丘遗址的“五大价值”
  
  根据高明古椰贝丘遗址考古学术研究工作的阶段性成果,考古学界普遍认为,古椰贝丘遗址具有历史、科学、社会、艺术、文化五方面的价值。
  
  1 历史价值:见证新石器晚期生态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状况
  
  经考古发掘研究,古椰贝丘遗址的考古年代约在新石器晚期至商以前,大约距今5000—4000年之间。古椰贝丘遗址保存较为完整,分布范围较大,遗址内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木器以及动、植物遗存,是该地区新石器晚期生态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状况的重要历史见证。
  
  2 科学价值:为研究西樵山石器的年代问题和输出状况提供新的资料
  
  根据出土贝类的生息环境,古椰贝丘遗址为河口段型;根据遗址的地形特征,古椰贝丘遗址为台地型贝丘。遗址周围相对高差小,意味着周围附近水体稳定,潮汐涨落不会危及遗址,且台地周围陆地腹地较大,食物资源的种类比较丰富,又有比较便利的陆路交通条件,是当时人类选择居住地比较理想的场所。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动、植物遗存和有加工使用痕迹的竹、木器,为动植物考古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标本,对研究当时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采集经济和食物结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古椰贝丘遗址出土的石器中有相当数量的霏细双肩石器,与西樵山所出石器有诸多相似处,古椰贝丘遗址层位关系清楚,且有陶器共生,为研究西樵山石器的年代问题和输出状况提供了新的资料。
  
  3 社会价值:创珠三角考古发现两项新纪录
  
  古椰贝丘遗址是珠三角地区首次发现的稻作遗存,出土40多粒水稻谷粒;大量的有加工和使用痕迹的竹、木器在珠三角地区已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属首次发现。这两项“首次”在发掘时具有极大的轰动效应,提高了该遗址和高明区的知名度,对高明建设岭南文化名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具有重要意义。
  
  充分发挥古椰贝丘遗址的历史、科学价值,发挥其展示和教育作用,可以提升该地区的文化底蕴,增加社会效益。保护并合理利用遗址的展示教育功能,适度发展文化、休闲产业,可以改善附近村民居住生活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4 艺术价值:出土陶器反映先民艺术追求和审美标准
  
  古椰贝丘遗址出土陶器有釜、圈足盘、罐、钵等,纹饰有绳纹、刻画水波纹、半圆圈纹等。其中圈足盘内壁多见放射状彩条纹,颇具彩陶衰落期的遗风。出土的陶器在造型、装饰工艺上反映了当时人类的艺术追求和审美标准。遗址周边山体和水体环境具有鲜明的岭南山水格局特色,空间景观要素层次丰富,具有较高的生态艺术价值。
  
  5 文化价值:填补珠三角考古学编年体系空白
  
  根据堆积层位及包含物特征,古椰贝丘遗址可分为早晚衔接、连续发展阶段,填补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新石器晚期到早商以前这一阶段的考古学编年体系的空白,代表该地区一个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对于探讨西江、北江、东江古文化遗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完善本地区古文化谱系有重要意义。
  
  古椰贝丘遗址出土的陶器以敞口圜底夹砂釜、泥质圈足盘、泥质小口罐为主,还有带腰沿的器型,有别于年代稍晚的石峡文化所出陶器器型,是全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是完善珠江三角洲地区考古学文化编年谱系较为详实的资料。
  
  古椰贝丘遗址保护发掘
  
  大事记
  
  1984年古椰贝丘遗址被发现。
  
  2006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古椰贝丘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分区布设探方46个,实际发掘面积1150平方米。
  
  2007年古椰贝丘遗址考古发现被评为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发掘项目获国家文物局2006年度“田野考古奖”二等奖。
  
  2013年高明贝丘遗址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修复专家驻扎高明区博物馆4个多月,成功修复了80余件出土文物。
  
  2018年古椰贝丘遗址创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前期工作全面启动,高明区政府拨出专项经费用于申报材料的编制工作。
责任编辑:思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