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发展,传统书法艺术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当代书法继承的核心

  那么其理由在哪里?我们觉得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帖派书法的式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书法作为艺术其语言的贫乏与枯竭,没有技术上的突破和新的内容上的融入。在技法上唐代的几乎做到极致,不仅在楷书上,草书也是如此;宋代文人书法占主角,强调书写之意趣,突破了书法以法为重心的藩篱,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审美精神;明代在用笔上的率意,过于强调恣肆、放纵,虽然在形式上更加开张和旷达,但缺少蕴藉和内涵,终于将帖派书法走向了衰败。

  (二)碑派书法,是在更大的情况下对帖派书法在形式上的矫正,是纠正结构过工正、线条过于孱弱的弊端,但忽略了刚与柔、流与涩的辩证关系,甚至碑学的提出具有政治的目的而不是艺术的主张。因此,在最能表达艺术感受的行草书上碑学显得力不从心,毫无建树,到了清代晚期,那些碑派书家不得不转向帖派,补碑派之不足。

  (三)碑帖融合的中断。中国书法历史的演变、繁荣和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有自我调节的功能,但是也会受到社会发展、变迁的影响,使其改变发展方向甚至中断,清末民初碑帖融合之路就是被历史的演进而中断。帝制的覆灭、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化大革命、西方美学思潮的影响,不仅书坛无力整理、检讨旧故,在某个阶段书法的存在都成为了问题。改革开放后期,书法艺术开始复苏、繁荣、发展,经过近四十年“书法热”的准备,以及当代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才有可能探讨如此深刻、严谨、细致的问题。

责任编辑:小旭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