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拯救老屋行动”已修复142幢古民居
2018-08-09 14:51:22 来源:浙江在线 已浏览次

修缮后的“卓庐”,吸引工商资本进驻,化身为精品民宿。
浙江在线8月9日讯日前,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励小捷第九次来到松阳。看着一幢幢获得新生的老屋,他感慨道:“选对了一个地方,找对了一帮人,办对了一件事情。”
2016年1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将松阳确定为唯一的“拯救老屋行动”整县推进试点县,而老屋指的是中国传统村落中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中的私人产权民居。基金会资助4000万元实施拯救行动,用于老屋的保护、修缮、利用。
如今,142幢破败不堪的老屋,不仅得到修旧如旧的保护,更因与时俱进的改造,挥别“好看不好住”的尴尬,让“诗意地栖居在乡村”成为现实。一度孤寂的古村,也因老屋的苏醒,吸引了城里人、投资者和艺术家们的目光,续写着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松阳故事。
留住乡村的魂
蝉鸣声中,我们走进大东坝镇横樟村北弄20号老屋。
两进的院落,宽敞洁净,梁柱挺立,雕花完整。推开房门,地面铺着木板,屋内设有卫生间,管线齐整布设。
厅堂里,放着一组展板。修缮前后的对比照片,呈现出老屋的“前世今生”。
45岁的户主代表包加理,特地从县城赶回来。“如果不是‘拯救老屋行动’,我的心愿恐怕很难实现。”他兴奋地打开了话匣子。
横樟村是中国传统村落,村里多是连片夯土墙、黛色瓦的古民居,最早的为明代所建。但随着年轻人外出,老屋年久失修,土墙坍塌,屋顶漏水,柱子霉烂……
“每次回来祭祖,看着残败的老屋,心里真不是滋味。大家来去匆匆,不愿过多停留。哪天老屋倒了,家族也就散了。”包加理说,老屋曾住着17户人家,孕育了146个族人。
“老屋不能就此倒下!”虽然只有6平方米产权,包加理萌生了众筹资金、修复老屋的想法,但几年奔走下来没有结果,“修缮要花很多钱,17个户主经济条件不一,想法也各不相同”。
这不只是包加理的心事。
松阳是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县、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试验区。像横樟村北弄20号这样的老屋,全县有近1600幢,分布在百余个传统村落中。它们的文物价值不算高,却诉说着数百年的家族兴衰史,承载着许多人的乡愁记忆,是最具古村特质的建筑元素、文化符号。
修复的是人心
这桩好事要如何办好?松阳大胆探索创新。
2016年1月,松阳县“拯救老屋行动”领导小组成立,下设县老屋办,并委托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作为技术团队。
“百姓的事,交给百姓来办。”松阳县老屋办主任叶伟兰说,征得国家有关部门同意,松阳简化项目程序,优化工程管理,老屋要不要修、谁来修、怎么修,完全由屋主自己决定、自行申报、自我监理。
起初,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松阳县老屋办副主任王永球说:“我们跑遍全县传统村落,筛选出249幢符合要求的老屋。没想到公告发出后,几乎没人来申报,大家普遍持观望态度。”
包加理的热情也被泼了冷水。他几次张罗家族会议,商讨老屋修复事宜,户主们还是顾虑重重。“县老屋办和镇里干部反复上门讲政策,帮助解决困难,大家终于点了头。”包加理说。
横樟村北弄20号老屋的示范,带动了大东坝镇乃至松阳全县的老屋修缮。
只要老屋在,人就在,情就在。
听说父亲生前魂牵梦萦的“卓庐”修好了,今年5月,赤寿乡界首村刘氏第四代子孙刘闯等,回到了阔别已久或从未见过的故乡。看着绿水青山中静静伫立的“卓庐”,他们激动地说:“爸爸描述的老家,跟我们现在看到的一模一样。”
干部与百姓的关系,也比从前更亲密了。
“农民脸上的笑容,就是最好的答案。”励小捷说,从松阳试点中,他惊喜地看到,“修复老屋的同时,还修复了人心。”
唤醒乡村活力
老屋里的松阳故事,还在不断延续。
三都乡毛源村11号屋主徐文生,将修好的老屋腾出4个房间,用于开办民宿。他说:“老屋修好后,儿孙们愿意回来了,我相信游客也会喜欢的。”
乡村的价值,随着老屋的激活,被彻底唤醒了。
今年5月,偏远的叶村乡南岱村传来消息:中国美院一位老师将率团队进驻,租下3幢修好的老屋设立艺术工作室。南岱村将变身为“南岱手绘艺术文创村”“边走边画写生创作基地”。
我们到访时,村支书吴岳平正带着村民,修建文化礼堂、游客接待中心,铺设污水管道,改善村庄环境。他说:“南岱村迎来了发展新机遇。”
在松阳,随着“百名艺术家入驻乡村”计划的实施,越来越多艺术家走进古村老屋,成为“新村民”“新乡贤”,形成艺术助推“拯救老屋行动”的热潮,为松阳老屋利用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
142幢老屋的复活,还意味着什么?通过省古建院的指导,松阳培养了30多支素质和技能过硬的工匠队伍,从业人员多达700余人,他们将给松阳乡村带来新的生机。
眼下,首批142幢老屋的修缮基本结束,其中120多幢已通过验收。除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的4000万元资金,松阳县还整合注入2000余万元资金。其他老屋户主争相报名,期待第二期“拯救老屋行动”早点开始。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