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干寺地宫58件宋代丝织文物首次在宁展出

  8月7日上午,“重回长干里——大报恩寺遗址出土宋代丝绸展”在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开展。历经近10年的保护修复,长干寺地宫内尘封千年的58件宋代丝织文物首次在南京公开展出。
  
  长干寺地宫58件宋代丝织文物首次在宁展出
  
  十载修补,千年罗衫“重回长干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为泥金花卉飞鸟罗表绢衬长袖对襟女衣。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为刺绣绢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为出土的塔罩。
  
  在铁函内守护七宝阿育王塔千年之久的丝质塔罩,写有佛教信众墨书题记的丝绸巾帕,织有花卉、飞鸟图案的泥金长袖女衣……昨天上午,“重回长干里——大报恩寺遗址出土宋代丝绸展”在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开展。历经近10年的保护修复,长干寺地宫内尘封千年的58件宋代丝织文物首次在南京公开展出。
  
  铁函饱水环境
  
  让丝织品千年不朽
  
  2007年2月,我市考古人员对大报恩寺遗址展开考古发掘,在遗址内发现的北宋长干寺地宫中,出土了七宝阿育王塔及各类供养器物,其中包括巾帕、袋囊、包袱布、织带、塔罩、女衣等77件丝织品。在深达6.75米的地宫内,这批丝织品历经千年仍保存完好,在考古史上堪称奇迹。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助理周旸解释说,丝绸制品是有机质文物,在历史的风雨侵蚀中极难保存,但长干寺地宫内的铁函在瘗藏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饱水环境,将空气与细菌隔绝,长期保持稳定状态,才使得这批宋代丝织珍品得以保存千年。
  
  尽管历经千年而未朽,但丝织文物本身已经非常脆弱,加上出土后保存环境发生变化,抢救性保护成为当务之急。受南京市博物馆委托,中国丝绸博物馆从2009年开始对地宫出土丝织品展开保护修复,研究团队运用了三维视频显微镜、多光谱检测、CT扫描分析等技术手段,经过近10年的修复,终于让这批宋代丝织文物光彩重现。
  
  当年,从铁函内提取出的丝织品大都包裹成一团,原本的颜色、形状、图案等已无从辨认。如今,这批丝织文物已经恢复了本来面目,就连织物上的图案花纹也显露出来。周旸透露,地宫出土的丝织品在包裹供养物品时,都是花纹在内、衬里朝外,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印绘的花纹得以保存下来,也为后期修复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多光谱成像
  
  “解密”墨书文字
  
  中国考古史上,北宋一朝的纺织品出土不多,仅在湖南衡阳何家皂墓和江浙几处佛塔有所发现。南京长干寺地宫出土的丝织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为研究北宋纺织史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其中,数十幅带有墨书题记的丝织品更是尤为珍贵,在国内其他考古发掘中难得一见。
  
  这些丝织文物上的墨书题记大多数都保留完好,可以清晰辨认,但也有一部分受埋藏环境影响,污染物附着侵蚀,导致字迹模糊不清。为了全面了解这些宝贵的文字信息,修复团队采用了多光谱成像技术,对织物上的墨书文字进行了识别。
  
  经过识别研读,这些佛教信徒在包袱布上写下的“发愿文”,主要记录了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南京城内佛教信众为长干寺舍资以求福报的情况,为研究北宋长干寺的募建过程提供了重要资料。如一件红絁经袱上的墨书,记录了一名佛教信众“施造长干寺三门”的重要信息:“容县太平坊弟子陈知厚施造长干寺三门,愿丞三宝恩光永延福寿,一家眷属同意结缘”。
  
  另一幅60厘米见方的刺绣绢帕中央绣有一首诗作:“家在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枝芳。禅师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气味长。”这首诗的原作是杜牧的《赠终南兰若僧》,原诗第二句为“两枝仙桂一时芳”,此处将“时”改作“枝”,更添一份幽情。诗作四周还各绣有一字,顺时针读下来为“永保千春”,朴拙的字迹带着美好的祝愿。
  
  毛笔蘸金箔粉
  
  装点“千年罗衫”
  
  长干寺地宫出土的丝织品中,大多为包袱布、巾帕、织带等,真正的服装仅有一件,修复专家将其定名为:“泥金花卉飞鸟罗表绢衬长袖对襟女衣”。
  
  所谓“泥金”,是将金箔粉和胶粘剂混合均匀后,用毛笔蘸在织物上绘出纹样。这件北宋长袖女装的组织结构为罗,织造工艺非常复杂,制作的成衣轻薄透气,非普通阶层百姓所能穿着,在这种“高档面料”上施以泥金更显珍贵。尽管因为历史久远,衣服上的金粉多有脱落,但从印金处的残留痕迹依然可以辨认出花卉、飞鸟等图案纹饰。
  
  为了修复这件1000年前的“高档女装”,专家团队耗费了不少心血:首先是对出土后的衣服进行消毒、采集信息,将里料与面料拆开,分别进行表面清洁平整,再选择合适的现代面料作为背衬织物进行染色处理,分别垫在里料和面料的背面,用针线缝合加固。修复完成后,再将里料、面料按照拆除前的线钉重新缝合在一起,最终才让这件“千年罗衫”光彩重现。
责任编辑:思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