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晚期的和田玉玉带钩赏鉴

   带钩,即带扣,古人用之连接束腰,一头有钩,一头有钮,功能相当于现在的皮带扣,也可悬挂囊袋、装饰品等。带钩在新石器时代便已出现,春秋战国时期趋于成熟,汉代发展至鼎盛。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更加方便、坚固的鞢带逐渐取代了带钩的使用。此后日益衰微,直到元明清三朝再次兴盛。带钩作为衣饰的一部分,它的制作往往十分精美,造型多种多样,所用材质不限,玉石、金属、骨、木等现较为多见。材质珍贵、制作精良的带钩常常与古人尊贵的身份地位相关,在实用功能减弱后,逐渐成为文人士大夫收藏赏玩的对象。

  在各种材质中,玉带钩所受关注最多。玉温润莹泽,自上古时期便被赋予了道德、礼法。“君子比德与玉,行则必配”“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等先人教诲,此时仍被士大夫遵循。玉带、玉金圈、玉插、玉带钩等饰物成为他们赏玩、雅好的对象。明晚期赏玉之风的盛行,带动了玉带钩的制作与收藏。同时,玉石材料本身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经过能工巧匠的加工后,收藏价值进一步提高;再者玉材的使用有严格的等级限定,可象征拥有者高贵的身份地位。

  在我国众多文物艺术品中,最具神秘性、变化多端的莫过于玉器,这不仅因为它有八千多年的历史沉积,其材质之美,品种之多及用途广泛,是其它艺术品无法与之媲美的。尤其是到了清中晚期,玉带钩盛行,无论是制作、磨工、抛光等方面都是超过前朝的,特别是在玉材的选料上大多采用白玉和上等粉皮青玉进行加工。

责任编辑:小旭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