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成为青少年第二课堂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夏日炎热,来凉爽又能学到知识的博物馆度过暑假,成了越来越多青少年的选择。许多博物馆也为孩子们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暑期展览、活动和夏令营,让博物馆“变身”为青少年的欢乐城堡和第二课堂。

  创新观展形式让孩子“喜欢看、看得懂”

  日前,记者来到中国国家博物馆,一群可爱的小学生正在参与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国博里的中国”夏令营活动,这是国博暑期重点社教活动之一。该活动以6件国宝文物展品为核心,每天围绕一件文物开展参观和互动学习活动。当天,他们的任务是寻找神秘的红山玉龙。

  在讲解老师介绍完博物馆参观礼仪后,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走进展厅,很快便找到了展陈的红山玉龙。“博物馆是艺术的宝库、文化的殿堂。博物馆的内容如此丰富,我们不可能用一节课或是一次夏令营活动,让孩子们全面掌握高深的历史知识。因此,夏令营的重点是教会他们博物馆的参观学习方法,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博物馆、爱上博物馆。”“国博里的中国”夏令营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介绍,通过前期考察线路、反复研讨,工作人员设计了适合孩子智力和体力的参观线路、活动方式以及开放性问题,还会借助实物、视频等学习资料,全方位提升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兴趣。孩子们会根据导览手册和老师的提问,在博物馆里寻找问题答案。

  记者采访时拿到一块与红山玉龙相似的石质模型,这件模型可以帮助孩子们理解古人如何在没有重心测量装置的年代,精确找到玉龙重心位置并穿孔佩戴。

  注重动手能力把博物馆纪念品带回家

  记者注意到,当下,许多博物馆结合自身特色,设计了互动性强的手工活动,让青少年加深对展品的理解,发挥创造力,制作自己独一无二的博物馆纪念品。

  “我们围绕馆藏实物和典籍文化,让青少年在参观、学习中,模拟典籍制作和田野调查发掘等过程。”国家典籍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为青少年安排了“典籍文化之旅”“小小考古工作者”等一系列互动性强的活动。

  “典籍文化之旅”基础班会集了10余名热爱典籍文化的青少年。通过几天的学习,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包背装”,写、拓甲骨,刻制自己的印章了。而对于进阶班的孩子来说,则能够体验雕版印刷、石碑传拓、彩色套印的全过程,最后制作一本“蝴蝶装”形式的作品集,并把作品集带回留念。活动负责人、国家图书馆展览部讲解服务组组长朱莺告诉记者,“典籍文化之旅”所涉及的都是馆藏珍贵文献,如早期雕版印刷品、宋版书、手抄本、明清活字印本等。

  “小小考古工作者”活动同样备受青少年欢迎,青少年扮演的小考古工作者不仅要通过道具模拟考古发掘,还要查资料、撰写工作日记、进行考古绘图摄影、传拓出土碑文等。“活动让孩子们认识到,考古不是‘寻宝’‘盗墓’游戏,而是具备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严谨科学研究。”朱莺说。

责任编辑:小旭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