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教如何“演绎”中国美术课本?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以西方美术视角

  主题化实施课程

  为了更好地了解外教老师的课堂教学情况,我们经常会到他们的课堂实施体验式观课。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外教课堂更多地以“西方美术视角”的课程方式来实施教学。他们会以本国的艺术文化历史、内涵,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形成自己较为独特的教学风格。举个例子,来自苏格兰的年轻美术外教珍妮(Janine),她上课就非常有“苏格兰特色”,万圣节起源于她的国家,还记得去年的万圣节,她带着孩子们以美术的方式玩转节日,她不仅带孩子们听万圣节的歌曲,进行万圣节的戏剧表演,更是把万圣节衍生出来的一系列跟美术相关的内容跟孩子们进行了分享和体验,通过她的课,孩子们对这个西方国家的节日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和理解。

  观课之后,我们发现外教老师课堂的这些表现,恰好与浙江省正在推进的课程改革颇为契合。

  以儿童中心

  生本位实施教学

  外教老师的课堂教学,更多地从学生立场出发,尊重学生,依靠学生,鼓励学生。为了较好地观察、比较和研究外教老师的课堂,我们除了进行现场听课比较外,还采取了更为直接的“同课异构”形式,更能直观、深刻体验两者的差异。我们学校使用的美术教材是浙美版美术教材,同样的,外教使用的也是这一份教材。相同的教材,中教和外教在备课、上课乃至课堂作业上的差异性在哪里呢?

  在备课环节,我们中教还是比较习惯于先写教案,然后寻找合适的图片制作课件。然而外教的备课方式就要特别得多,外教会花大量的时间在制作教具上,基本上每一课外教都会制作极其精美的教具,而且教具的数量还很多,上课时就像变戏法似的从手中变出一件又一件的教具来,惹得孩子们连连尖叫。中教虽也制作教具,然而就笔者自己的实际经历来说,确实不会每节课都去制作,就算是做,数量也很有限。

  上课的过程,其实大致的环节还是比较相似的,外教会找几张他认为适合给孩子看的、与本课相关的图片,也会先跟孩子交流所看到的图片带来的感受体会,甚至还会围绕上课内容进行一些表演或者游戏。一般来说,外教不会在一节课中安排很多的知识点或是技能点,可能一节课他只要求孩子掌握一个小小的目标即可。

  至于孩子们的课堂作业,笔者认为,从技法上看,我们辅导的作业确实会更成熟更完美一些。但是外教似乎并不在意作业的完整性以及精美度,他们认为只要孩子在美术课上玩得很开心、真实表达,就是最大的成功。当然,虽然外教辅导的美术作业未必尽善尽美,但从思维的角度去看,其实想象力的体现和以及画面设计感的表达上,还是更胜一筹的。

  以《瓷盘画》一课为例,同样的作业载体——白色纸盘,中教老师选择中国传统的青花纹样进行瓷盘的画面设计,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作品的精美程度已经远超他们的年龄,可以说是非常成功地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

  外教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很多好看的贝壳海螺作为教具,课中创设的是大海的情境,通过几段意境很美的视频引导孩子们想象在海边拾贝的场景,并将观察到的最喜欢的贝壳画在自己的盘中。环节虽简单,孩子们明显是很感兴趣的,每个人都很珍惜自己的盘子,以期把最美的贝壳收入自己的盘中,相信从当时记录的课堂实录照片中,可以感受到当时的课堂氛围。

责任编辑:小旭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