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纸的困境与新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创博会的“纸美东方风雅礼韵”作品展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作为造纸术的起源国,在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追求代表中华民族的生活美学,恢复古法造纸,探索礼纸于生活美学的无限可能。如何通过“创意设计”赋予“纸”全新的美学价值,让纸从平面转化为立体,让纸产生生命力,丰富我们的日常生活,很多人都早已“在路上”。

  

  在艺术与生活中寻找新生

  

  2016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原博开始承担的由文化部、教育部共同实施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习计划之“传统手工造纸的现代转化—纸产品研发”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她接触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种各样的手工造纸技艺。与此同时,也了解到国内除了少数成规模的纸坊,当前大多数小的纸坊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对于这些小作坊而言,手工造纸技艺不单单是一种传统技艺,更是一种获取经济收入的重要手段。

  

  手工纸一方面面临机制纸的冲击,另一方面技艺传承难,产品创新不足。“在宣纸之外,中国各地还存在着大量亟待保护与丰富的手工纸工艺和品种。他们大多是规模不大的手工作坊,产量不大,手工作业劳动强度大,经济效益低,生活条件差,更无法吸引年轻人来传承手艺”原博感慨到。

  

  2017年原博与佛山木版年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冯炳棠先生及徒弟刘钟萍共同创作了作品《双吉图》。在原博看来,在活化传承,保留其原本的实用功能之外,朴素的材料与情感传递出的真诚情义还原了礼的本质。“一件物品,在被选中礼物的前后,在物质层面上,它并非发生本质变化,在精神层面,它被赠与者视为实施礼仪的媒介和载体,被赋予了向赠与对象传达心意和情感的使命”。

  

  这样的成功探索,进一步启发了原博试图通过纸张探索其在艺术上的更多表达和生活中的应用来让其重获新生的愿景。

  

  创新设计要“适得其所”

  

  海峡对岸,台湾著名设计师、台湾铭传大学商业设计学系教授柯鸿图同样也早已开始在纸技、纸品、纸艺上进行探索。柯鸿图谈到,很多时候,从文化用纸上去评判各国的文化水平,就像判断一个国家是否重视绿地要看一座城市保留多少公园绿地。

  

  柯鸿图通过在版画纸上用或写实、或抽象的插画作品来赋能新生。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会有比较多的留白和呼吸空间为文创创造预留空间”。在这个过程中,从内容到形式到呈现方式,鉴于每一个设计师都会有自己的考虑与选择,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适得其所”。除此之外,就是“纸张、设计、印刷三位一体,唇齿相依”,每一环节都必须考究。

  

  多领域延伸坚持匠心 不负传承

  

  庆幸的是,今年的创博会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也可以在此看到专门的古纸、礼纸、纸质艺术品工艺品等多个展区。在这里,从形式到到内容,再到功能,设计师从生活、文化、艺术等多元化的视角探索不同纸张存在的可能性。

  

  2017年由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的“纸美东方风雅礼韵”——“礼纸”纹样设计大赛,邀请了国内外知名设计师,在中国传统纹样和生态古法造纸基础上,用新中式的方式重新解读“礼纸”,用创意与工匠精神激活东方文化与纸融合的新活力。在设计师沙锋看来,在创博会的“纸美东方风雅礼韵”作品展区,其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内容上参赛作品将传统图案文化与纸张有效得进行了结合,并实现了文化内涵的传达;在题材上,除了传统纹样之外也出现了新的图案,进一步提升了图案的品质与美感,优化了纸张表现力。

  

  展览期间手工纸艺专展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专门前往。绘本、背包、贴纸、胶带、折扇、花盆袋、红包、桌灯等等,不一而足。也许手工纸文化的新生从实验室、从比赛到真正通向市场还会面临诸多问题,但通过纸这样一种媒介形式,借助它特有的包装与内容承载功能,将有效地将非遗、礼仪等文化进行传承下来。就像原博所言,“在今天,手工纸或将通过其在艺术、设计、教育、旅游、文化交流等多领域延伸,创造其为价值塑造、为生活日用,为匠心传承的当代价值”。(记者魏金金)

责任编辑:小悟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