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三五九旅”今何在?

  名扬大江南北的《南泥湾》,使三五九旅这支功勋卓著的英雄部队“能战斗,能生产”的事迹家喻户晓。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的三五九旅,如今又在哪里呢?
  
  1937年8月,由红六军团和红三十二军等部改编为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9月初,该旅除部分人员留守陕甘宁边区外,大部队由旅长王震率领,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发动群众,扩充部队,对日作战。
  
  1941年初,毛主席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朱德总司令进行实地考察后,决定在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开荒造田。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命令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开赴南泥湾实行军垦屯田。到1944年,三五九旅开荒26.1万亩,除了吃用全部自给外,每年给边区政府上缴公粮1万多石。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三五九旅在大生产运动中以农为主,全面发展,先后开办纺织、皮革、造纸等工厂13个,成立盐业、土产、运输等公司,并成立了军人合作社和各种小作坊,形成军民兼顾的多层次的生产经营形式。1942年2月,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三五九旅被誉为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毛主席题词赞誉三五九旅是“发展经济的前锋”。在大生产运动中,三五九旅还开展了大规模的练兵运动,并在1943年春播和中耕后开展了整风运动,保障和推动了练兵、生产各方面任务的完成。
  
  1944年10月,党中央为了增强华南抗日力量,开辟五岭抗日根据地,决定三五九旅组成南下支队,分批南下。1944年11月9日,王震为司令员,王首道为政委,王恩茂为副政委,抽调部分建制连队和旅机关组成南下第一支队从延安出发。1945年6月10日,以三五九旅留陕北建制为基础,组成南下第二支队,刘转连任司令员,张启龙为政委,晏福生为副政委。由此,两支番号为三五九旅的部队,在转战中发展壮大。
  
  南下第一支队转战数省,最后到达广东。1945年7月,部队恢复三五九旅番号,并补齐缺编的连队建制。日本投降后,根据党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部署,三五九旅从广东挥师中原,1945年10月归属中原军区编制。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向中原解放区大举进攻,三五九旅在中原军区指挥下,浴血奋战,先后转战鄂、豫、陕、甘四省,历经大小战斗86次,粉碎了20倍于己的强敌的围追堵截,在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的接应下,于8月底胜利到达陕甘宁边区。当三五九旅于9月27日回到延安时,中共中央在杨家岭大礼堂召开欢迎大会,毛泽东在讲话中高度赞扬了三五九旅英勇顽强的精神。
  
  1946年10月17日,三五九旅与吕梁军区机关一部、独立第四旅组成晋绥军区第二纵队。
  
  1949年2月1日,西北野战军改称第一野战军,晋绥军区第二纵队改称一野二军,三五九旅改称二军五师,先后参加了著名的扶眉战役、兰州战役和进军新疆的战斗,1949年12月22日,五师全部进至新疆南疆阿克苏地区、和田地区,从此,驻守在祖国的西北边疆。
  
  1952年6月,遵照中央军委指示,驻西北部队进行精简整编,五师建制撤销,改编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建第一师,于1954年改编结束。数千官兵集体脱下军装,投入军垦生产第一线,担负起建设边疆的历史使命。
  
  另以五师十四团为基础,抽调该师其余各团战斗骨干和军直部分人员,组成一个新的战斗团,于1952年10月完成整编任务,隶属步兵某师建制,担负保卫边疆的任务。和平时期,他们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成为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随时能执行应急机动作战任务的快速反应“拳头”部队。
  
  三五九旅南下第二支队,横穿晋西北,翻越吕梁山,边走边打,渡过汾河,跨过黄河,很快进入了河南省地界。1945年9月中旬,他们欣闻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很快,刘转连等领导接到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命令,要他们停止南下,立即返北,向东北挺进。他们辗转穿行于敌伪的夹缝里,人不卸甲,马不停蹄,连续行军两个月,于初冬季节抵达沈阳。部队恢复三五九旅番号,刘转连任旅长,部队扩充到5000多人,一直打到黑龙江,解放哈尔滨,之后又相继解放了十几个县。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947年1月,三五九旅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一师,1947年9月l0日编入东北野战军第十纵队战斗序列,1948年11月第十纵队改称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七军,参加了著名的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大西南的战役。朝鲜战争爆发后,于1951年入朝参战。1954年班师回国,驻防南方某省多年。1970年5月调西北某省驻防。1985年12月至1987年6月,奉中央军委命令,入滇执行老山防御作战任务,打出了国威,打出了军威。1991年2月兰州军区党委确认原三五九旅改编师为“红军师”。
责任编辑:小悟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