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碾子采糕面赏“摆字龙灯” 河北易县民俗展引“围观”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游客在体验“推碾子采糕面”。徐巧明 摄

  

  中新网保定2月2日电 (吕子豪 徐巧明)5台直径2.1米的石碾子,曲溜拐棒的木碾棍,两名游客费力推碾盘,一人拿笤帚不时翻扫碾碎的玉米粒,再用精细箩一遍遍地筛出玉米面,和上黄黏米面、红枣,上锅蒸煮,一屉香喷喷的年糕出炉了……

  

  2日下午,河北易县狼牙山文化博物馆近万平方米的展厅内,来自京津冀的游客争相参与推碾子采糕面,赏非遗“摆字龙灯”,观庙会展览,提前感受春节的喜庆气氛。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游客用精细箩筛出玉米面。徐巧明 摄

  

  碾子、棒子、笸箩、簸箕、精细箩,20多分钟转下来,石家庄游客闫礼彬已是大汗淋漓。他说,在农村推碾子,已是20多年前的记忆了。体会一把采糕面做年糕,年的味道已扑面而来。

  

  用细绳、绸布和十三节竹环紧紧相连制成的“龙灯”,龙体内有灯,并摆出一个巨大的“丰”字,寓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工作人员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易县摆字龙灯,原为纪念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而制,一直为清西陵守陵衙门拜年时的表演节目。

  

  北京游客李明军说,他是第一次看到断开十三节且龙体内置灯的“龙灯”,新鲜有创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易县摆字龙灯引“围观”。徐巧明 摄

  

  在庙会展览区,易县后山奶奶庙会、涿州东岳庙会、清苑国公营奶奶庙会中,民众祈福、购物的场景栩栩如生,展示了老保定的繁荣,更勾起诸多儿时美好回忆。

  

  易县狼牙山文化博物馆馆长李晓辉表示,民俗体验与静态展览结合,有亲身体会还可回望历史,颇有辞旧迎新之感。(完)

 

责任编辑:小悟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