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的太平祝愿

  2018年7月18日,故宫博物院和北京画院在故宫午门举办了“清平福来——齐白石艺术特展”,以配合在文华殿的吴昌硕“铁笔生花”书画篆刻展,至此,中国近代书画史上的双子星座“南吴北齐”交相辉映于六百年紫禁城。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齐白石的作品有共性,他是中国近代书画史上诗、书、画、印俱全的一代大师,符合一个传统中国文人对艺术的要求。齐白石的作品有个性,他画花鸟虫鱼,有自己的独特的画风与乡土气息情感。他的书法,取法《天发神谶碑》,顿笔直下。他的印,更是别出心裁,生辣猛劲,大气磅礴,是前所未见的,这是对中国篆刻史的大贡献。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齐白石的画整体来看是写意的,他学画时就师法徐渭、八大等文人大写意一路,并自己说“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看来,齐白石势必想在写意一路上有所突破了。
  
  在辛勤汲取前人养分的基础上,齐白石终于开出了自己的艺术之花。他衰年变法,终于有了自己的风格。在大写意的基础上,齐白石所画的花鸟虫鱼却并不走这条路,而是精益求精,工稳致极,使人叹为观止,这也许是齐白石在木匠阶段长期练就的本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齐白石的晚年有强烈的乡土情结,这在他的作品中大量地表现了出来,也是他晚年创作的主要素材,这一点是不同于传统文人所取法的高雅素材的。虽然草虫是历代花鸟画中的一个重要题材,也为一大批书画家所钟爱,但多是蝉鸣、鸟语或花香等,但齐白石的草虫很多是蝗虫、螳螂、蟋蟀等田间常见昆虫。齐白石笔下的这些小生灵,有时就是作者本人内心的写照与独白,如作品《草间偷活》,是表达他在乱世中的处境。“一花一世界,一草一菩提”,白石笔下的虫草,是他独立芳菲的艺术世界。
  
  再看他的诗词:
  
  年少无愁便是仙, 醉归不望暮春天。
  
  虾盘座上乡邻酒,欢乐人间五百年。

  
  西风昨夜到园亭,落叶阶前一尺深。
  
  且喜天工能反复,又吹春色上衰藤。

  
  经营身世合长嗟,旧友相逢强自夸。
  
  夜读百篇惭造士,春耕三亩亦农家。
  
  筠篮沾露挑新笋,炉火和烟煮苦茶。
  
  肯共主人风味薄,诸君小住看梨花。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齐白石的诗中是对少年时期和农家生活的美好回忆,这都是他晚年客居京华时对乡愁的渴望。
  
  齐白石一生勤奋,曾刻有一“要知天道酬勤”印,说明了他对自己的劝勉。当然,这也是他成功的秘诀,而这成功的背后,是他对生活、对艺术的热爱。
  
  在这次的展览上,我们看到有一幅作品上,齐白石有这样的题跋:“昨日大风,不曾作画,今朝制此补足之,不教一日闲过也。”从这里我们得之,齐白石对艺术的执着,也是他对“天道酬勤”的努力践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篆刻是艺术家之心画。在齐白石的印中,我们从印文上就能看到齐白石本人的思想和品味。齐白石自称“三百石印富翁”,常题在书画题跋上,这是他对篆刻艺术的痴情。他的印文记载了他不同时期的生活感受,这样的印文有:“中国长沙湘潭人也”、“百树梨花主人”、“风前月下清吟”、“天涯亭过客”、“一息尚存要读书”、“二十经沧海”、“曾经灞桥风雪”、“鲁班门下”、“家在扬州梨花深处”等等,这些印文虽短却涵义悠长的篆刻作品中,最能体现齐白石想要表达的个性情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华良民也”和“中国长沙湘潭人也”是齐白石的两方印作,这两方印无不显示着齐白石对于祖国的热爱。齐白石生于乱世,向往和平,曾画《清平福来》来表达对盛世的喜悦,在举行授予齐白石世界和平理事会国际和平奖金仪式上的答词中,齐白石如下诉说:“正因为爱我的家乡,爱我的祖国美丽富饶的山河土地,爱大地上的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因此花费了我毕生的精力,把一个普通中国人民的感情画在画里,写在诗里。直到近几年,我才体会到,原来我追求的就是和平。” 
  
  太平世界,畅游齐白石的艺术世界中,看得见水,闻得见花香,听得见虫鸣,想得起家国,记得住乡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责任编辑:思思 (本文为中国文物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