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青花瓷盘上的刺绣女
这是一只康熙年的青花瓷盘,盘心绘一女子正在精心刺绣。画意正如明代诗人杨基所写的:“闲情正在停针处,笑嚼残绒唾碧窗”。古代刺绣,多以女子为之,谓之“女红”。绣女不外乎两种类型,一为民女谋生;二为贵族女子消遣。那么此盘上绘的是民女还是官府闺秀?
难道是三国时期吴王孙权之妻赵夫人?相传赵夫人有“三绝”:机绝、针绝、丝绝。据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记载:吴王赵夫人,丞相赵达之妹。善书画,巧妙无双,能于指间以彩丝织为龙凤之锦,宫中号为“机绝”。孙权常感叹,蜀魏未平,最好有个善画者画一幅山川地形图,夫人连夜绣成江湖九州山图献给孙权。夫人又在方帛上,绣出五岳列国地形,时人号为“针绝”。又以胶续丝发作轻幔,号为“丝绝”。
也许是闺房里的小姐。在男耕女织的封建社会里,女孩子都要学习“女红”,都要掌握刺绣,正因如此,那些深宅大院的小姐们,刺绣便成了她们消遣、养性和从事精神创造活动的唯一活动。“闺绣”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明代屠隆在《考磐余事》中写道:“宋之闺绣画,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其用绒止一、二丝”。
明、清时期,全国城乡出现了众多的商品性生产的专业作坊。刺绣技术和艺术,达到了空前的繁荣,进入了中国传统刺绣的颠峰时期。出现了对后世影响非常之大的几个艺术流派,如上海的顾绣、北京的京绣、开封的汴绣、山东的鲁绣等,以及后人誉为“四大名绣”的苏绣、粤绣、湘绣和蜀绣。
刺绣既然十分普遍,陶瓷制品上绘有绣女纹饰就不奇怪了。但要想知道这个盘子上的刺绣女究竟是什么身份,却费了一番脑筋。我原以为盘上的题诗写的是“刺绣谩成女蛩声入罗模”。我对这两句的解释是 “漫不经心的刺绣女,将秋虫的鸣叫绣进了绫罗丝品”。我认定盘上绘的是民女,但总觉有些牵强,就去请教我的老友、知名作家冯亦同,因为他当过多年语文教师,擅长说文解字。他在发给我的E-mail中说,上句“谩成女”应为“谩成文”。“谩”一般作“轻慢”或“随意”解,这里应取后一意,随意、随心或轻松地(就绣出了花纹,古文里的“文”常与“纹”通用,如“文石”、“文饰”等)。下句“蛩声入罗模”的“模”并非“木”字边,而是“巾”字旁“幙”,是“幕”的异体字,“罗幕”是窗帏之类,从字面上看并非指绣品,而是指蛩声(秋虫的鸣叫)入室了,但你从绣女的意义上解,也是可以的。
我觉得亦同先生的解释更合理。他还告诉我这两句诗好像在唐诗里读过,我也似曾相识,翻阅《全唐诗》发现“蛩声入罗幙”是崔国辅的句子。他的《怨词两首》诗曰:
妾有罗衣裳,秦王在时作。为舞春风多,秋来不堪著。
楼头桃李疏,池上芙蓉落。织锦犹未成,蛩声入罗幕。
通篇是一个宫女睹旧物而生哀怨的语气。当年因歌舞博得君王欢心,如今青春不再,桃李疏、芙蓉落,已到了人生的秋天。该诗以物喻人,揭示了封建制度下宫女丧失人权的不合理现象。也是作者借写宫怨感叹个人身世。这是只官窑青花盘,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