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朝鲜族的稻作和插秧歌
2018-01-19 09:52:06 作者: 牛承彪 来源:中国民俗网 已浏览次
众所周知,在中国的长江流域和江南很早就开始了种植水稻,时至今日仍然以这一带为中心开展着稻作。但是距此遥远的东北三省(吉林、辽宁、黑龙江)的部分地区也在种植水稻。和南方细长的“籼米”不同,东北的“粳米”短而粗,一般被称为“东北米”。“东北米”并非原产于东北,而是19世纪后半期由朝鲜移民从朝鲜半岛传播过来的。由于当时东北的气候与朝鲜不同,水稻的栽培并非一帆风顺,经过了无数次的失败后才以适合于东北的方法栽培成功[1].其后逐渐在此地区居住的朝鲜族中传播开来,并扩展到以耕种旱田作物为主的汉族中。
从稻作的历史看,朝鲜至到中国东北的传播并非值得注目,但这个传播超越了国境,因此附随着的文化的传承也因风土环境的变化发生了变容。它们呈现的形态如何于稻作文化的变容和比较等研究将有一定意义。
在此将主要根据2003年所做的实地考察,介绍朝鲜族的稻作和插秧歌,并略涉其保护问题。
调查地点是朝鲜族聚居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明月镇新屯村,调查时间是2003年9月14日至9月17日。因调查对象者的年龄,所调查的内容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949年)至改革开放(1980年代)之间的状况。
调查的第一天把全村老人邀请到一起,了解概况并再现了歌唱插秧歌的场面。其后几天选择了善于歌唱、记忆力较好的老人进行重点采访调查。主要的调查对象者有以下9人:姜德伊(女、65岁)、曹粉德(女、78岁)、姜福顺(女、75岁)、权有世(男、66岁)、姜永云(男、80岁)、金泰浩(男、66岁)、权贞顺(女、63岁)、李川乭(女、80岁)、具昌洙(男、39岁、村长)。
一, 新屯村的概况
新屯村位于安图县城北方约15公里处(图1),原归安图县长兴乡管辖,2003年4月划归为安图县明月镇。该村现有54户,人口182人,人口均由朝鲜族构成。新屯村坐落在两条山脉之间(东面的山脉稍低)的狭长的平野上(图2左侧)。山脉和平野呈南北走向,山脉之间宽约一公里。村落位于东山脚下,由土和 图1:新屯村交通略图
沙石铺成的公路从村在于落偏西穿过,公路的西侧为大片的水田。在西山的脚下,有一条河流(布尔哈通河的支流)蜿蜒向南而流。村落的房屋均为砖瓦结构,据说原来为土墙草顶,从1973年开始以村民集体出工出料的方式陆续兴建而成。
该村的原址在现村落的东北方约1.5公里处的山沟(图2右侧),解放后迁至现在的位置。1938年3月25 图2:新屯村周边略图
日,在日本殖民统治者的动员下,60户的居民从朝鲜的庆尚南道陕川郡(现在韩国境内)迁移到此。据村民介绍,当时移民来的村民并没有被安排在适于农耕的平野建立村庄,而被安排在山沟里。村落的旧址位于M形的山谷之中。中间凸出
的山势较高,山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树木,这座山峰被人们称为“炮台山”,村落就位于炮台山的前方。现在已经找不到原村址的任何痕迹,看到的是一片玉米地。当时村民迁到这里以后,就自己动手开垦土地,种植庄稼,建起了自己的村落。为了防止“匪盗”的侵害,在村落的
周围建起了高约3米,长约200米的方形 照片1:从东山脚下暸望的村落
土墙,在土墙的四角搭砌了了望台,在炮台山顶还建了烽火台。
当时在村落周围种植的是旱田作物,水稻种植在沟外的平野(现在村落的附近)。村落迁移到现在的位置以后,生产和生活方面仍和原来的村址保持着各种联系,原来村址成为现村落的一部分。如原来耕种的旱田其大部分现在仍然耕种;村里的果树园位于原村址的附近;村落建房,修筑水渠所需的石料从炮台山开采;村中的自来水是从原来饮用的山泉用管道牵引而至;村中的墓地设在沟口的山脚下;祭祀山神要在炮台山等等。
目前村民种植的田地中,水田和旱田的比例各占2分之1左右。耕种的田地平均每人1.5亩左右。旱田耕种玉米、大豆等作物和白菜、萝卜、土豆等蔬菜,以及葵花、亚麻、沙参等经济作物。
二, 新屯村的水稻生产
村民刚刚迁移来的时候,工具简单,技术落后,再加上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开垦田地,因此没有充足的时间,所以采取了把稻种直接撒播到水田的耕种方式。后来采取了在苗圃育苗后移植到水田的方法(大约从1955年开始),但近些年来由于劳动力不足(村中的大多数年轻人出外打工),气温下降等原因,大部分水田又恢复了直播的方式。因近些年来水稻价格基本不变(2002年稻子1公斤1.2元,大米1公斤1.6元)、而化肥、农药等价格逐年上涨等原因,水稻的种植面积逐年减少。2003年全村的水田约3分之1左右被撂荒。
新屯村的水稻生产过程如下:
4月20日左右开始浸种。原来浸在河里,或者沟渠里,后来浸在缸里。浸在缸里时需要4天换一次水。浸种10多天以后用温水冲洗,除去冷气,然后铺放在炕上烘晾(朝鲜族的大炕一日三餐烧火通热)。烘晾3天后种子发芽,就开始播种。种子播种在事先准备好的苗圃,育苗一般需要35天,因为天气还比较寒冷,需要架上塑料薄膜,白天要适当通风,晚上要扣严,使棚内保持一定的温度。秧苗成长到一定程度后移植到水田,“插秧”指的就是这个移植过程。
在浸种和育苗的同时还要耕田,一般在4月初用犁翻地。原来主要用牛,后来使用机器(手扶拖拉机)。耕田之后灌水浸泡。在插秧之前要完成耙田(粉碎泥块)、平田(平整水田)、修整田埂和沟渠的作业。这些重体力的作业由男子负责,像插秧这样需要耐力的劳动主要由女性担当。
插秧结束以后的劳动,主要是除草和灌溉管理。除草至少要进行3次,秧苗的行间使用“磙子”(在圆轴的上面安有形如手指的铁片,由人前后推着行进),秧苗周围的杂草须用手拔去。拔掉的草踩到泥里,使之在温水里腐烂成为肥料。灌溉管理非常重要,一般都要指定专人负责。插秧时要使田床露出,因而水量最少。插秧结束1、2天后就要放入少量的水,一般以不使秧苗浮起为准。一周后再放入水,水深约3至5公分。中期(6月中旬到7月初)是成熟期,需要放入大量的水,深度一般在7、8公分。成熟后(7月至8月)要排水,使水深降到3至5公分。9月1日至5日期间要排放所有的水。灌溉管理还要根据秧苗的成长情况灵活对应。夏至时秧苗容易生病虫害,需要田里的水经常流动。三伏时也要使水保持流动的状态。
秋天下霜以后开始收割。割下的稻子摆在田里晾晒,稍干后捆成梱,并将稻梱呈十字堆积起来。稻穗摆放在中心位置,即使下雨也只有最上面的一梱被淋湿,秋风比较干燥,所以很快就可以晾干(约20 照片2:等待霜降的水稻
天左右)。晾干后就进入脱谷、精米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些过程中先后使用了不同的工具。
脱谷时使用了夹棍(“벼훑이”,两根木棍的一端用绳子连接起来,用木棍夹住稻穗用力拉,稻粒就会被撸下来)、脱谷机(“탈곡기”,用手或脚转动圆柱形的装置,上面几排交错地固定在木板上的∩形铁丝就会将稻粒刮落)、水车(“물방아”,利用河水的推力和落下的压力使脱谷机转动)、油泵脱谷机、电动脱谷机等。精米时使用了手臼(“절구”,原木的一端有挖槽,脱谷后的稻子放入其中用木杵捣)、脚臼(“발방아”石臼安放在地下,臼口与地面一平,木杵安装在一长木上,长木中的一点固定住,以杠杆原理用脚踏,使木臼上下运动)、碾子(“돌방아”,用马拉)、电动精米机等。
三, 新屯村的插秧歌
在水稻生产的拔秧、插秧、除草、收割、脱谷、以及庆丰收的“总结”(以宴会为主)中均伴着歌谣。据介绍,这些歌谣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各个生产活动中歌唱的劳动歌谣;另一类是在任何场合都可以歌唱的“民谣”。前一类的歌谣根据生产劳动的性质又可以分不同的歌谣,如“插秧歌”、“除草歌”、“脱谷歌”等。这些不同的歌谣只是在特定的劳动中歌唱,互相不能取代。如“插秧歌”只在拔苗和插秧时唱,不在其它劳动或聚会场合歌唱。后一类歌谣可以在劳动和聚会等各种场合歌唱。
1, 插秧歌的场[2]
插秧是村中的一件大事。届时全村男女老少都聚集在秧田,午饭也是运到田边地头。拔苗和插秧以妇女为主,平整水田、运送秧苗等劳动由男劳力担当。休息间隙和午饭后,小伙子们在田边地头摔交、赛跑、拔河,或唱歌跳舞。拔苗一般在插秧的同一天进行。插秧时人们站成一排,由站在两头的人绷直了标有标记的准绳(原来用麻绳,后来用尼龙绳)插在田埂下,人们在标记处插下秧苗后后退一步,待准绳挪到眼前后再插。插秧歌就是在这样的劳动中,不知由谁起头开始以后,便连绵不断地唱下去,整整一天田里都会回荡着歌声(插秧歌的歌词请参看附 照片3:歌唱插秧歌的老人录)。
2、插秧歌的构造和形式
新屯村的插秧歌基本由两部分构成(个别的有三段)。前一部分的起头称“喂歌(먹이는소리)”,后一部分的应接称“应歌(받는소리)”。喂歌由一人唱,应歌可以一人唱,也可以多人唱。没有人接喂歌时,便会由唱喂歌的人接着唱下去。在此举一例(A为喂歌,B为应歌):
例1:A:秧苗秧苗 黄色秧苗(第一句) A:모야모야4 노란모야4
(呵咿)你何时能 长大结穗(第二句)(허이) 니언제커서5 환성할래4
B:这月长高 下月长高(第一句) B:이달크고4 후달커서4
到了七八月 就会结穗(第二句) 칠팔월에4 환성하지4
喂歌先呼叫“秧苗秧苗 黄色秧苗”,然后问“你何时能 长大结穗”。对此,应歌先唱“这月长高下月长高”,然后答“到了七八月 就会结穗”。如进一步仔细观察例1,我们会知道喂歌和应歌均由两句组成,每一句基本由4·4音构成。另外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穿插有衬词“呵咿”。其它各首歌词,也具有和例1相同的特征。
这种喂歌和应歌的方式,通常被称作“先唱(선창)”,“后唱(후창)”,而且被认为是先唱叙述了主要内容,后唱中无意义的衬词较多(赵成日,1983),但是新屯村的插秧歌,其喂歌和应歌均包含了有意义的内容,两者完成了一个主题。
从喂歌和应歌的关系,我们可以知道其承接方式主要有几个类型,下面举例说明。
问答 喂歌为问,应歌为答。
例2:A:飘在那方的 那朵云啊
你托的是 哪方的神仙
B:在雄川和 天罗峰中
(呵咿)游玩的神仙 踏云飘游(附录第3首)
(第1、8、9、18、22首歌也是相同的类型)
对比 喂歌设定了一个场景,应歌重复喂歌中的词句,制作类似的场景。
例3:A:在这块田 插下秧苗
(呵咿)宽大叶子 多么荣华
B:把我弟弟 培养长大
(呵咿)戴上冠冕 多么荣华(2)
(第20、27首也是相同的类型)
顺接 喂歌设定了一个场景,应歌顺行承接。
例4:A:晨露晶莹的 青菜园中
(呵咿)眉目清秀的 那位姑娘
B:为了融化 谁的心肝
(呵咿)长得那般 美丽动人(4)
(第5、6、7、10、11、12、14、15首也是相同的类型)
逆接 喂歌设定了一个场景,应歌逆行承接。
例5:A:三麻基给 这块水田
半个月亮 升起来了
B:那个是什么 半个月亮
初升的月亮 才是半月(19)
(第13、21、24首也是相同的类型)
召唤 喂歌呼叫对象,应歌叙述具体内容,整首成为一个召唤。
例6:A:三十三间 房檐地板
做针线活儿的 那位姑娘
B:请你放下 手中的活儿
轻轻抬起 你的头呀(7)
这些形式,只是从喂歌和应歌的关系考察而来的,实际上它们不少都是相互重叠,错综复杂。喂歌设定了一个场景,应歌的承接方式可以针对其全部,或一部分展开,也可以站在唱喂歌的立场上(如第7首),或可以站在唱应歌的立场上(如第19首),或站在歌中人物的立场上承接(如第6首)。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插秧歌是以喂歌和应歌两段为基本构造,但还存在着三段的个别事例。如第15、21、26、30首。这些事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第二段的应接不是针对喂歌,而是针对第一段的应歌。如歌词第21:
例7:A:那边过路的 那位大妈
如果有女儿 就招我做女婿吧
B:女儿嘛 虽然我有
年龄太小 不能招你啊
C:麻雀虽小 它会下蛋
(呵咿)燕子虽小 它会飞向江南(21)
第二段的应接(C)不是针对喂歌(A),而是针对第一段的应接(B)而发。也就是说对于B而言,C是应歌,对于C而言,B是喂歌。从歌词的内容上看,A、B、C三者是一脉相承的,至C完结。但这里潜伏着产生新的一个两段一组(起头和应接)插秧歌的可能性。即,C有可能会从A、B分离出来,产生出新的喂歌和应歌。只是这时C必须做适当的改变,以符合喂歌和应歌的规则。事实上,这次采集的插秧歌中就有可以推测是如此产生的事例(第9首)。
例8:8、A:挖开了水口 清水潺潺
(呵咿) 主人飘然 去了哪里
B:妻子留在 山那一边
他呀去了 爱妾的房间
9、A:什么样的妾啊 那么了不得
白天去了 黑夜还去
B:白天去呀 为了玩耍
(呵咿) 黑夜去呀 为了共寝
可以明显地看出,第9首是承接第8首展开的,是新产生的喂歌和应歌。可以设想,过去应该存在过很多这类的歌谣,而且应该也会存在两首以上连锁铺展开来的歌谣。
3,插秧歌的内容和体系
新屯村插秧歌的内容,反映了从事以稻作为主的朝鲜族农耕民的世界。每一首插秧歌尽管只有短短的两段,但是它用精炼的语言勾画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画幅,使人们在头脑中浮现出一个又一个画面,制造了无数个可供回味想象的空间。它们不仅包含了与稻作有关的内容,而且囊括了自然、生活、爱情、世貌、世界观等诸多方面。
这些秧歌每一首大多是独立而存在的,具有连贯性的很少,但是可以感觉到有一条隐形的线索将他们连结在一起,存在着自己独特的秩序。这种秩序我们可以从空间性的扩展和时间性的流动来观察。
空间性的扩展 插秧歌所表达的内容是立足于插秧这个场而展开的。也就是说,插秧劳动具体的场是一个大的背景,主题是从插秧作业的情景向其它事物、场面往返的。如在例3的歌中,对喂歌“在这块田 插下秧苗 (呵咿) 宽大叶子 多么荣华”,应歌答“把我弟弟 培养长大 (呵咿) 戴上冠冕 多么荣华”,是从秧苗移向弟弟的。另外看起来似乎与插秧劳动无关的,也有不少应该是插秧劳动的展开或是在插秧的场目光所及范围的情景的展开。“下象棋的那位公子”(6)、“做针线活儿的 那位姑娘”(7)应该是比喻插秧的男女的;翻过“东山山冈”的“清秀美丽的那个姑娘”(10)、“短发小姑娘”(18)、“过路的大妈”(21)是以插秧的场或经过附近的儿童、女性为题材的。
时间性的流动 唱歌的人也许没有意识到这些歌是在不同的时间段歌唱的,但它们应该是随着插秧劳动的进行自然而然脱口而出的。如附录的第1首是早晨面对秧苗时的提问;第2首是将秧苗的成长与“弟弟”进行对比而勾画的;第3首“晨露晶莹的 青菜园”是描写早晨情景的。这些歌谣与早晨的插秧劳动的情景相一致。随着作业的进行,视线逐渐转向插秧的男女(6、7)、承担灌溉管理的人(8、9),进而移到以故事为背景的歌谣。第5、14、23、25首涉及酒、菜饭、梨、金鲤鱼等,应该是在餐前餐后唱的。第18、19、20首是描写傍晚情景的,应该是接近那个时刻唱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插秧作业不断向前推行,周围的情景以及人们的心情也随之发生着变化,插秧歌也与之相应, 可以说这样一个朴素的体系存在于新屯村的插秧歌中。
在插秧歌的内容中还应注意的是,有不少所反映的并非是他们现在所生活的现实,而是遥远的过去。对一些朝鲜半岛的地名(“晋州南江”、“雄川河”、“天罗峰”)、人物(“顺今姑娘”)、土产(全罗道的 “独枣姑”)、物品(“帽形囊袋”)等寻求解释时,她们用“美的”、“漂亮的”、“高级的”来概括。可以想象,她们在唱或听的时候,眼前浮现的是一种理想的世界。失去母亲的女孩子,孤独的女性等悲惨处境,使人们认识到现实生活无常的同时,又使人们怀抱对生活的热爱。对于离开故土,移居中国开辟新生活的人们和他们的子孙而言,插秧歌会使他们生起一种愁绪,并使他们燃起了新的希望。
4, 插秧歌的功能
对于插秧歌的功能,歌唱者们列举了“感觉不到腰疼”、“忘记时间”、“有意思”、“兴致高昂”。这些和一般劳动歌谣所具有的功能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我们了解了插秧歌的构造和形式,内容和体系之后,应该对其功能有进一步的认识。
竞技性 新屯村的插秧歌是以对歌的形式歌唱的。歌词是固定的,大多数人知道如何起头,如何应接。应接的好与不好,做判断的是群众,因此这也是应接者显示智慧的机会。在采录过程中,应接者往往不等起头的歌声完全落下,就唱了起来,这说明在应接中存在竞赛的因素。但是这种竞技性不是即兴地、机智地显示智慧,而是靠多记忆歌词,并用优美的嗓音唱出来得到人们的敬佩。
满足精神需求 插秧歌作为在拔秧和插秧的集体劳动中所唱的歌谣,其功能自然有提高劳动效率,进行交流,加强团结的一面,但插秧歌内容的叙事性,说明了它不仅仅具有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还有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一面。也就是说,插秧歌所描述的画面给人们带来的是一个可供回味的,能使感情波动的空间。描绘丰收等美好景象的,如1、2、3、4、12;展示男女间调情的场面的,如4、6、7、10、26、30、31;明示或暗示情爱的,如13、16、21;勾起人们同情心的,如11、17、18、20、24、29.正如歌唱者所讲的那样,这些歌谣能够使人们“兴致高昂”,也就说明了它们能够满足人们的感情上的渴求。
与劳动相关的具体功能 一些歌谣原来也许发挥着更为具体的作用。如6是喻示秧苗的供应不足的;8是讽刺偷懒的;23、25是告诉人们将近用餐时间的;7、10、26、30、31是向异性表达情意的;19、24是暗示一天的劳动即将结束的等等。这样在各个时间段里因不同的需要发挥了功能,鼓舞了作业的人们。
预祝丰收 插秧歌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预祝丰收。这一点新屯村的插秧歌也是同样的。其歌唱的实际状况、歌词方面的形态尽管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还是可以依稀找到轮廓。这一点主要体现在集中在插秧歌前一部分的歌谣:附录的第1首中将稻子结实季节的“黄色”借来形容绿色的秧苗;第2首也是形容秧苗的长势;第5首简略地勾画了制酒和饮用的过程,可以看做是1和2的连续。即描述了秧苗插完后,经过“这月”、“下月”、 “七八月” 成长、结实,然后用其收获制做“清甘酒”,人们饮用的情景。很明显,在插秧时将这种水稻的生产过程一口气唱出来,蕴涵了预祝丰收的意义,而把它置于插秧歌的开端,可以认为是给整个插秧歌赋予了预祝的性格。
有关女性或性的题材也不能单纯的认为是“娱乐性的”,应该认定与丰收的预祝观念有关,或是其原貌的残留。另外插秧主要由女性来承担;站在男性立场上唱的歌也是由女性歌唱,构筑了虚构的男女之间的世界,也说明了在插秧歌的深处隐藏着预祝丰收的理念。
5,插秧歌的传承
新屯村村民的祖先在韩国时都是雇农,到了插秧季节就会有很多人聚在富裕人家的田地里进行集体劳动。迁移到中国以后,开始都是以户为单位进行农耕,建国后初期农村实行合作社以后才开始以集体的形式进行农业生产。插秧歌正是在集体所有制期间歌唱的。到了1983年前后开始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集体所有制解体,农业生产又开始以户为单位,插秧歌也失去了舞台。农业生产以户为单位进行的时期主要实行了直播法,以集体方式进行的时期采用了移植法,因而可以得知集体劳动和移植法是插秧歌传承的主要条件。她们学唱这些歌谣,基本是在集体劳动中听先辈们歌唱而耳濡目染的。
四、与稻作相关的民俗活动
在新屯村稻作生产的具体过程中,除了歌唱插秧歌的习俗外看不到特定的礼仪等民俗现象。但是在年节的活动中找得到与稻作有关的内容。详细的考察留待今后,在这里将主要的活动介绍如下:
1、预测丰歉 阴历正月15的早晨,把做好的米饭和蔬菜拿到牛舍喂牛,看牛先吃哪一种。如果先吃米饭,即预示这一年水稻将获得丰收,如果先吃蔬菜,即预示水稻歉收。
2、“踏地神(지신밟기)”正月15,年轻人组织10人至20人的队伍,巡回访问村中比较富裕的人家,在庭院里载歌载舞,预祝该户的农业丰收、家庭和睦、子孙繁荣、身体健康。主人家会预备酒菜款待,或赏赐钱物。“踏地神”除在正月以外,还在盖房、家中有人生病、3月25日(该村创立纪念日)时举行。
3、“烧月屋(달집찌르기)”正月15,人们在村中开阔的地带搭建“月屋”。先用树木搭架子,然后在上面铺盖稻草,建圆椎形的“房子”。高3米左右,朝东的方向开一圆形的小门。稻草的上面插挂五谷等农作物。待到傍晚看到月亮升起,即点燃“月房”,人们围着火光冲天的“月房”载歌载舞。随着锣鼓声,队列前面的一人领唱,后面的众人应和。歌唱的民谣有“快唧啦青青呐内(쾨지나칭칭나네)”、“丰收歌(풍년가)”等等。还有人在火上炒黄豆,分给众人吃。
同一天,还有很多人到山上的高处望月,回来后交流看到月亮的时间,据说最先看到月亮的人将会在这一年中诸事顺利、幸福。
4、“招风(바람올림)”阴历2月初1日,人们做“蒿糕(쑥떡)”(用糯米做打糕时掺上蒿叶,做成后呈绿色,味道微苦)吃,并到江边选择一棵形状较好的大柳树,把12种颜色的布条拴在枝杈上,祈求这一年刮好风,刮能够带来丰收的风。一般都是家里的女主人和老年女性前往。在家里门前的栅栏上也同样拴上彩色布条,三天后解下来燃烧掉。
5、“秋夕(추석)”阴历8月15,家家户户要祭祀祖先,除在屋内设供桌外,还要到去世的亲人墓前祭拜。一家之中有兄弟的由长子负责张罗。祭品有鱼肉和各种蔬菜瓜果。原来要用新米做成的饭,有让祖先尝新的意思,而现在大部分使用陈米。在墓前家人们叩拜三次,将酒、食物撒在地上,让祖先饮用,然后坐下来饮食,最后剩下的撒在墓周围。在祭祀过程中还要念叨让祖先保佑今年的庄稼获得丰收。但现在也有的一言不发,只是割草、培土,把坟墓整修后回来。
6、水稻发芽其间的禁忌 据说水稻发芽期间不能到有丧事的人家去,否则稻芽会发不好。
这些习俗中,有的和原来的形态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以至于找不到内在意义。但是对于新屯村的村民来说,它们寄寓着祈求丰收和繁荣的心愿,这一点能够看得很清楚。这些节日活动和插秧歌一同,支撑着从事农耕的新屯村村民的精神生活。
五、新屯村同系统插秧歌的分布
居住在其他地区的朝鲜族中,在插秧劳动时也歌唱各种插秧歌。无论从音乐方面还是诗型方面都各有特色,其中和新屯村同一类型(四句两段的对歌形式)的插秧歌形成了一个系统,在其中显得独树一帜。这主要体现在诗型方面,特别是短诗型的歌连续不断地铺展开来这一点上,而不是音乐方面(新屯村插秧歌的旋律比较单调,31首都是以同样的旋律歌唱的)。插秧歌与一天的插秧作业密切相关,发挥着作用,其接连不断地展开的画幅使我们看到了农民的精神世界,同时使我们享受到了稻作创造的文化气息。
和其他民谣同样,插秧歌也被研究者注意和采集,有很多被收录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版的歌谣集(或歌曲集)中。但是已经出版的资料中大都没有标注详细的采集地,所以无法把握与新屯村同系统插秧歌的具体分布。现在能够了解到除了安图以外,图们市、敦化市也有分布。从朝鲜半岛范围看,北部没有分布,主要分布在东南部。从而可以推测,在延边或者整个东北境内同系统歌谣分布在半岛东南部出身者聚居的村庄。但详细的分布还有待于今后的调查。
韩国民谣的搜集开始于20世纪初。朝鲜总督府1912年的调查资料中未收庆尚南道的民谣,从庆尚北道和其他道的部分找不到和新屯村同系统的插秧歌。1933年和1935年的调查资料中,庆尚南道的宜宁、庆南、昌原地区收有同系统的歌谣6首(其中新屯村插秧歌的类歌4首[3]);庆尚北道的庆州地区收有同系统歌谣4首(类歌2首)[4].如任东权指出的,这个时期的调查只是为了完成上级的指示,并没有认真实施,这一点从同期出版的金素云编《朝鲜民谣选》中也能看得很清楚。这本《朝鲜民谣选》中收有同系统的歌谣62首(类歌6首),能够知道是庆尚南道的达45首。后来韩国的政府和大学研究小组等展开了调查,集大成者可举任东权根据文献和本人采集的民谣编撰的《韩国民谣集》六卷。从中可以了解到新屯村系统的插秧歌分布于梁山、陕川、东莱、昌原、庆山、密阳、晋州、尚州、金海、漆谷、长兴、礼山、庆南、庆北等,庆尚南道的全域和庆尚北道的南部。
结束语
插秧歌的历史 朝鲜半岛的稻作始于何时,其确切的情况无从得知,但高丽仁宗时的《三国史纪》中有“下令国南州郡,始作稻田”的记载[5].这里的“南州”是韩国南部地区,稻田是水田的可能性较大。同书的二十四卷〈百济本纪第二〉中的“春二月,命国人开稻于南泽”,则是在水多之处开拓稻田,是水田应该无疑[6].中国的史书《隋书》〈新罗传〉中也有“每正月旦相贺,王设宴会班賚群官。其日拜日月神……田甚良沃,水陆兼种,其五谷果菜鸟兽物产略与华同”的记载[7].这里的“水陆兼种”当包括水稻。也就是说,在公元前后至公元7世纪之间,韩国的南部和东南部地区已经开发了许多水田。
但是从新屯村的事例我们可以得知,插秧歌的传承与集体劳动和水稻的移植法有很大的关系,因而如果没有需要长时间共同作业的移植法,很难想象存在现在形态的插秧歌。可以推测韩国的插秧歌发生于15世纪开始实施移植法的南部地区[8].从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到很多这个时期关于农歌的记载,因此可以想象到在农业劳动中歌唱农歌的盛况[9].插秧歌在这个时期已经传唱的可能性很大,但遗憾的是没有确切的记载。
新屯村的插秧歌传到中国后,传唱的时间不是很长(其中可能还有中断的时期—文化大革命期间),而且担负传承的是移民,因此保存了很多原来的形态。但在环境(自然的和人文的)、生产形式(集体所有制)、歌唱的实际状况、歌谣内在的心意等,很多方面都有了不同的面貌。所以新屯村的插秧歌对于朝鲜族文化,对于韩国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把稻作的传播置于背景的宽视角的比较研究来说,新屯村的事例也是值得注意的。
课题 现在我们了解到的插秧歌是20年前的状况,插秧歌的经历者均年事已高,且善于歌唱者已寥寥无几。因此对它的全面调查也成了刻不容缓的任务。
在调查期间,曾和新屯村村长探讨过保护插秧歌的问题,切实感到了存在着很多现实性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插秧歌没有被视为文化。在村民的意识中,插秧歌仅仅是能勾起美好回忆的过去,研究者也只是停留在采集歌词上。二是应该担负文化传承任务的年轻人不断流向村外,使村庄呈空洞化的现状。
但是插秧歌的保存也会成为引发地方活性化的突破口,需要付出持续的努力。插秧歌的保护,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对插秧歌的全面调查 参照传承地韩国的资料,找回遗落的插秧歌,并对与插秧歌有关的状况进行调查,弄清插秧歌的全貌。
2、设立以村民为主体的保护会 插秧歌的保护须以村民为中心。
3、实现传承的连续性 现在的40、50岁的妇女大部分听过插秧歌,但是不会唱。应尽快使她们从老人那里得到传承。
4、使插秧歌复活 可采取在每年固定的日期进行集体劳动,歌唱插秧歌的方式。
5、开发相关的产业 振兴新屯村的经济也是把年轻人留住的手段之一,更是保护文化的保证。新屯村的米酒远近闻名,以至在其它地方贩卖的米酒也有借新屯村之名的。现在村里都是以个人规模酿酒,可以作为产业予以开发。另外新屯村的泉水以及山上的植物也可以成为开发资源。
新屯村插秧歌的保护,需要研究者的努力和政府部门的协力,以及一定资金的支持。
参考文献:
・韓光俊。1996.『朝鮮族』民族出版社
・韓景旭。2001.『韓國・朝鮮系中國人=朝鮮族』中國書店
・趙明哲。1993.「朝鮮族의 水田開発」『吉林朝鮮族』吉林人民出版社。
・金東勲・金昌浩。1990.『朝鮮族文化』吉林教育出版社
・竹田旦。1999.『朝鮮族の民俗文化』第一書房
・趙成日。 1983.『民謡研究』延辺人民出版社
・金南浩。 1995.『中國朝鮮族民間音楽研究』黒龍江省朝鮮民族出版社
・金泰甲・趙成日編。1981.『歌謡集成』延辺人民出版社
・延辺朝鮮族自治州民間文学集成編委会。1987.『吉林省民間文学集成延辺朝鮮族自治州歌謡巻』
・中國音楽家協会延辺分会編。1982.『民謡曲集』延辺人民出版社
・延辺文学芸術研究所。1982.『朝鮮族民謡曲集』内部印刷
・尹洙東。2000.『朝鮮民謡100曲集』朝鮮文学芸術総合出版社
・大槻健・君島和彦・申奎燮訳。2000:277―278.『韓國の歴史』明石書店
・武田幸男。1990.『アジア論Ⅳ―朝鮮の歴史』放送大学教育振興会
・金宅圭。2000.『日韓民俗文化比較論』九州大学出版会
・隋。『隋書』
・李延寿。唐。『北史』
・晋。『三國志』
・金富軾。12世紀。『三國史記』
・朝鮮総督府中枢院編。1987.『李朝実録 風俗関係資料撮要』國書刊行会
・金素雲。昭和8.『朝鮮民謡選』岩波書店
・任東權編。1979.1980.1981.『韓國民謡集』4, 5, 6巻。集文堂
・韓國文化公報部文化財管理局。竹田旦・任東權訳。1989. 1990.『韓國の民俗大系』慶尙南道・北道篇
[1] 中国东北地区的水稻栽培是从南部的辽宁省开始的(1875年栽培成功),其后北上传播到了吉林省、黑龙江省。延边图们江流域的水稻栽培较此稍早,开始于1868年前后(赵明哲,1993)。因此延边地区的稻作可能与上述由南到北的传播途径无关,是经由北部的图们江传过来的。
[2] 这里的“场”的含义除具体的场所外,还包涵在该场所的人、物、事物的推移状态、气氛等综合要素。
[3] “类歌”是指具有相同或相似歌词的歌谣。
[4] 朝鲜总督府的调查资料收录在任东权编的《韩国民谣集》第六卷。
[5] 二十三卷〈百济本纪第一〉多娄王六年二月。多娄王是540年的圣王之前16代的王。如果此记载是真实的话,应该是百济具备在371年打败高勾丽的国力之前发生的事情。
[6] 古尔王九年二月。古尔王是540年的圣王之前13代的王。
[7] 此外唐代的《北史》〈东夷传〉〈新罗〉中也记有相似的内容,《三国志》〈魏志东夷传〉〈弁韩〉中的“土地肥美,宜种五谷及稻”,则是将稻与其它作物予以区别。金宅圭(2000:317)从水利灌溉的角度指出,百济从1世纪至2世纪,新罗从4世纪至6世纪兴起大规模的水利灌溉事业,进行了水稻栽培。
[8] 关于水稻移植法的记载,可以在距今较近的资料中找到。朝鲜正宗时,应国王的〈劝农政·求农书〉之令,忠义卫裴宜的上书是有关稻作的,其中有如下内容:“古者落种于谷雨,移秧于夏至,则农时尚早。而今则种与秧先时于两节,○而不然则为晚。是知种之移之以早为务可也……自箕圣始教井田,高燥处干付重,○湿处水付种。我国承之,谓之干播水播。而自中年始有移秧苗之法。谚传自龙蛇之变始有此法”(《正宗实录》五十卷 正宗二十二年十一月〈1798〉)。到了这个时代,移植法的开始成了古老的传说。《韓国の歴史》(大槻健等译。2000)中介绍“15世纪的稻作,无论水田还是旱田,普遍采用把种子直接撒到田里的直播法,把秧苗在苗圃培育后移植的移秧法只限于南部的一些地方”。
[9] 《世宗实录》卷八中记载,上王狩猎后“召唤农夫十人于楼前唱农歌,仍赐酒”(世宗二年五月—1420),《世祖实录》卷十二中记载“丁未,上与中宫幸临灜大君璆第,仍幸西郊观稼,农人李徐右等唱农歌治田”(世祖四年五月—1458),卷十八中记载“驾次江陵连谷里,命聚农人善农歌者围帐内歌之”(世祖十二年闰三月—1466)。可以了解到这个时代农歌除在农耕中发挥作用外,已具有了酒宴助兴的功能。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