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里的三件珍贵文物
2018-07-21 11:07:16 来源:博物馆看展览 已浏览次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
年代:南朝年代:南朝
尺寸:纵80厘米,横240厘米
恣意、疯狂、潇洒、浪漫是魏晋时代的标签,而这其中又以竹林七贤为代表。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这七位才华横溢的名士以“玄虚淡泊、与道逍遥”的姿态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仅后世对他们盛赞崇拜,同时期的人也极为推崇。这样的全民爱豆自然拥有无数拥趸,放到现在,一定是海报画像高悬家中,这点倒是与我们要说的这幅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异曲同工。
1960年4月,考古专家在南京雨花台区西善桥宫山发现了一座南朝大墓。墓内首次发现“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印壁画。壁画分为两部分,各长240厘米、高88厘米,分布在墓室两侧,由近300块砖拼砌而成。
嵇康、阮籍、山涛、王戎4人占一幅,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4人占一幅。人物之间以银杏、槐树、青松、垂柳、阔叶竹相隔。8人均席地而坐,但各呈现出一种最能体现个性的姿态, 士族知识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这块画像砖上得到了充分地表现。

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魏晋人物画实物,也是现存最早的竹林七贤人物组图。比较特别的是,这幅砖画上除了竹林七贤以外,还有一位荣启期。他是春秋时期的一位隐士,早于竹林七贤几百年。
为什么这幅砖画要将不同时期的人放在一起饮酒聚会不得而知。不过以一位粉丝的心态来揣测,大概这些都是墓主的偶像吧。(纯属小编个人臆想)
虽然是全民偶像,但竹林七贤的砖画可不是每个墓中都可以配置的。从目前的考古发掘情况来看,出土竹林七贤砖画的墓葬均属于南朝时期高等级墓葬,甚至很可能为帝王一级。

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
年代:明年代:明
尺寸:纵80厘米,横240厘米
大报恩寺琉璃宝塔,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是明代皇家寺院——大报恩寺的标志性建筑。作为明代初年至清代前期南京的地标,它被称为“天下第一塔”,更有“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之誉,是当时中外人士游历金陵的必到之处。
可惜1856年琉璃塔毁于太平天国战争中,后来考古工作人员根据史料记载,用1958年在南京中华门外明代琉璃窑遗址上(位于今雨花台区)发现的琉璃构件,并结合民间征集的构件,修复组合成今天南京博物院所藏的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
它原本应该是大报恩寺塔第二层至第九层每层八座门(四虚四实)的门框,在佛教中称为“壸门”。根据《折疑梵刹志》的记载推算,大报恩寺琉璃塔共有72座这样的琉璃拱门。(南京市博物馆也藏有一件修复品)
拱门正中的玻璃上还雕刻着600多年前大报恩寺琉璃塔的模样。门上装饰的动物分别为大鹏金翅鸟、龙子龙女、飞羊和白象。这种动物造型,叫做“六拏具”,这是藏传佛教美术的一个特有造型,每一种形象都自有寓意。

伽噌拏(大鹏金翅鸟)
值得一提的是,大报恩寺琉璃塔在西方人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他们习惯称大报恩寺琉璃塔为“南京瓷塔”,并长期将其列为和万里长城齐名的东方奇迹。(不过直到20世纪前期,中国人自己才知道这样的评价。)
大报恩寺琉璃塔在欧洲享有的盛誉,首先要归功于荷兰人约翰·尼霍夫(1618-1672)。
1655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使团来到南京,随团的画师尼霍夫绘制了多幅琉璃塔的写生作品,后来以铜版画的形式在欧洲出版,迅速掀起了“南京瓷塔热”。这座足可以代表中国的瓷塔,在欧洲家喻户晓,以至于从没来过中国的安徒生,将其写进了童话《天国花园》之中。

西方人笔下的大报恩寺琉璃塔
我们现在也只能在西方人的画中一窥大报恩寺琉璃塔当年的风采,真不知是幸还是不幸了。

《坤舆万国全图》
年代:明年代:明
尺寸:纵 168.7厘米,横380.2厘米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向明神宗献上了一幅地图,图首右上角题“坤舆万国全图”6字。这份礼物在现在看来不足为奇,可在古代却极为难得。人们对于世界认知的匮乏和技术的困难,使得绘制的地图很难精准,且错误百出。
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不仅影响了世界发展的格局,也彻底颠覆了人们对所生活世界的认识。地图绘制技术也不断飞跃。
利玛窦所绘制的这幅地图结合了中西最先进的地理研究成果,堪称当时世界上最为精确的世界地图。与现在的世界地图也很接近。
这幅地图以不同颜色区分五大洲(当时还没有发现大洋洲),山脉以写景法描绘,河流以双曲线绘写,海洋则以深绿色绘出水波。在地图圈外还绘有九重天图、天地仪图、日食图、月食图等小图,包罗了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
在各大洋中,绘有16世纪不同类型的帆船9艘,在各个海域中,还绘有鲸、鲨、海狮等海生动物15头。南极大陆上绘陆上动物共8头,有犀牛、象、狮子、鸵鸟等。
不过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时,可能是为了迎合统治者,改变了当时通行的将欧洲居于地图中央的格局,而是将亚洲东部居于世界地图的中央,这样,中国就自然而然位于该图的中心。这种布局在中国地图学中沿用400年,开创了中国绘制世界地图的模式。
万历三十年(1602年),太仆寺少卿李之藻曾出资刊行《坤舆万国全图》。但后来,《坤舆万国全图》的刻本在国内失传。而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坤舆万国全图》,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且唯一的据刻本摹绘的世界地图。这幅地图甚至保留了母本的全部序跋,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责任编辑:小悟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