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青铜器的特点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战国晚期镶嵌几何纹敦 上海博物馆藏
  
  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富于生活气息,注重实用而别出心裁,华贵绚丽又不失大雅。此时的纹饰已从过去奔放的粗花,变为工整的细花,并向图案化方向发展,已无神秘色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战国晚期镶嵌几何纹方壶 上海博物馆藏
  
  战国时期青铜器的时代特点
  
  1.列国器物大量出现
  
  西周的有铭青铜器属周王室和王臣制作的占大多数,诸侯国的为数甚少。到了战国时期,王室、王臣的礼器几乎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列国诸侯、卿大夫甚至卿大夫家臣铸造的器物。这和当时王室衰微而诸侯、大夫及家臣势力不断壮大的形势相吻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战国早期禾簋 上海博物馆藏
  
  2.地域风格的形成
  
  大体上呈现以三晋为中心的中原、以秦国为中心的西方和以楚国为中心的南方三足鼎立的格局。此外,北方、西南方、东南方等几处少数民族区域也各有其独特风格。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战国络绳蟠螭纹链盖壶 山西博物院藏
  
  3.各地区之间逐渐交流
  
  例如吴越地区流行的细线云雷纹在楚地也时有发现,而原先用于北方的带钩也传播到了南方,从物质文化角度反映出东周时期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战国蟠虺纹车盖斗 山西博物院藏
  
  4.铸造技术的长足进步
  
  战国时列国在政治上的分裂导致各国的青铜工艺独具特色;冶铁技术的提高和铁工具在铜器制造业中的使用,为铜器作坊内部更细密的分工和发明新技术提供了有理条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战国变体蟠螭纹壶 山西博物院藏
  
  战国时期青铜器自身的工艺特点和成就
  
  (1)铸造:失蜡法工艺逐渐开始流行,在春秋时期发轫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整体铸造工艺技术趋于简单粗陋,但金属细工却有新的进步,特别是鎏金技术的方面,使金属工艺发射出异彩。浇铸技术有了很大进步,除继续使用浑铸法外,广泛采用分铸技术,将铜器的耳、足、环等附件先铸好后,嵌在主体范中,再浇铸铜液,让器身和附件熔铸在一起。一般工具和兵器仍然是合范铸造,一范多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战国青铜羽纹扁壶 河南博物院藏
  
  (2)器类:蒸煮器有鼎、鬲、等;盛食器有簋、豆、敦等;酒器有卣、壶、尊等;水器有盆、鉴、盘等。此外还有工具、兵器、车马器以及日常生活用具、衣服装饰品和货币等。礼器相对减少。铜镜和带钩就是比种类型的代表。特别是带钩种类繁多,形饰雅致,深受当时人们的欢迎,战国时期广为流行。
  
  (3)器形:早期仍沿袭春秋晚期的一些特点,中晚期变化较大,器壁趋向于越来越薄。
  
  盖上有三牺、三环或三鸟钮的鼎很盛行,鼎足变底矮。
  
  豆作长柄深腹状,有盖,盖上有抓手,可仰置。
  
  簠足变高,口不外侈,上下常有子母卡口,器体变深。
  
  甗下部的鬲只有三短足,逐渐变成釜形。
  
  盉为圆腹,有螭梁。
  
  壶的种类很多,有圆、方、扁、瓠形和圆形带流的。
  
  戈多三至四穿,援狭长而上扬,有的内部也有刃。
  
  剑普遍发展成细长形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4)纹饰:大量出现人事活动图案,还流行绳纹、贝纹、三角纹、勾连雷纹、花朵纹带等,蟠螭纹则趋于简化,变为成组或单体动物图案。动物纹也很发达。常见的有虎、牛、羊、鹿、鹰、雁、鱼、蛇、猪、狗、熊等。大部分是高浮雕或全器作成某一动物造型。其中虎、鹰、牛、鱼四种动物应用最广泛,常常放在器物最突出的部位。
  
  (5)铭文:大量是刻铭,字体较小,笔画很细。由于钢材出现,为刻镂工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铭文内容一般较简单,多记载容量、重量等,这与当时商业经济的发展、度量衡器的进一步使用先观。器物上常有职官名和"物勒工名"的形式。 各国器物上的一些题名读研究坚定器物的国别和年代有重要的价值。
责任编辑:思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