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壁图画尽《春秋》—老画家柯琦和他的《千古圣人孔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柯琦为我们介绍他创作的《千古圣人孔子》系列之一的“夹谷会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柯琦介绍自己的作品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何宇、吴家迎):在画家柯琦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的工作室,小小的两居室墙壁被巨幅画作占满,这些画作高近2米,内容都是约真人大小的古人物画像,画中每个人物都惟妙惟肖,从眼神、表情、形态、动作到服装、头饰都各不相同,十分传神。柯琦说,这些是他正在创作的百幅工笔重彩系列作品《千古圣人孔子》。

  

  柯琦说,《千古圣人孔子》这一系列作品他计划画100幅,内容都选取自孔子从出生到结婚,从读书到从政,从周游列国到修身讲学等一生的重大事件。照片中柯琦为我们介绍的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鲁两国“夹谷会盟”,画中大义凛然发言者就是孔子。柯琦说,现在这些只是底稿,定稿后会放大并进行进一步的勾勒和上彩,最后成品将更加宏大,加上各种点缀,高度会达到五米多。

  

  1951年出生的柯琦是河南商城人,自幼喜爱绘画,1970年因为绘画特长被特招入伍,先后曾在天津艺术学院(现天津美院)、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研读绘画专业,擅长中国画、油画、书法,众多作品被毛主席纪念堂、北京故宫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机构收藏,曾在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引起轰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柯琦早期创作的孔子单人画像

  

  说起柯琦与孔子的缘分,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柯琦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阅读了一本关于孔子的著作,立刻就被孔子的人格魅力和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所吸引,从而产生了创作孔子主题作品的念头。柯琦说,历代为孔子作画像的人很多,除了根据史书外,都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他的创作也是结合人们在新时代对孔子和儒学的再认识而进行的,因而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新。柯琦工作室客厅挂着的一幅用瓷板烧制而成的孔子像,就是他早期创作并受到广泛认可的孔子画像复制品。画中的孔子手捧竹简,气宇轩昂,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一代哲人的风范。

  

  随着对孔子研究的深入,柯琦有了创作百幅孔子系列故事的想法。为了全面了解孔子和他众多弟子各方面的情况,以及那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民俗、风俗等历史状况,包括人物形象、特长、服饰等,近年来柯琦研读了几十部关于孔子的历史资料,累计已有三千万字。同时他还请教了许多专家学者,求得帮助和指导,并专程到山东曲阜孔子故里参观、访问、考证,收集创作素材。柯琦说,他希望自己笔下的每一个人物,不仅仅是孔子,包括与孔子有关的其他人物,都可以是立体的,饱满的,生动的和有自己情绪表达的,因此他在创作当中十分注重每个人物个性、特点的研究,这些就需要不断研读资料,请教专家。这体现到创作中,就是一次次地修正构思,一遍遍地重绘画稿。

  

  由于常年潜心研究孔子,柯琦的孔子像越发传神,也受到了外界的肯定。2011年,柯琦创作绘制的另一幅高235厘米、宽143厘米的巨幅孔子像,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举办的“国际祭祀孔子大典”上捐赠给孔府收藏。

  

  柯琦说,孔子是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如何更好地表达孔子的思想,如何将历史文献一段段的文字,鲜活地表现出来是创作上最难的事情。创作者必须要有自己的想法,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因此他在创作中不论是孔子,还是他的弟子,或是与孔子相关的人物,每个人物都仔细推敲,反复琢磨,力求更加真实传神又不失艺术性地表现出来。

  

  研读资料、反复求证,仔细推敲,创作上百个真实人物,百幅故事作品,其工作量可想而知。柯琦说,为了搞好这个创作,他几乎推掉了所有的创作邀约,自己的收入也都投入到这一创作上。对于这些,柯琦说,自己一点都不后悔,完成这一系列作品是自己的梦想,也是自己的责任。

  

  柯琦说,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事迹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基石,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自己的创作把这些历史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他希望将作品展示给国内的大中小学校和孔子学院,让更多人了解孔子,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小悟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