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星堆青铜人头像到金沙遗址 到国博观古蜀青铜

  1986年三星堆两个埋藏坑的发现,揭开了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纱,其中出土的青铜立人像、头像、神坛、神树等各种造型奇异的青铜器,以及面具、权杖、动物形饰等多种制作精美的金箔制品震惊海内外。
  
  2001年初春金沙遗址发现后,随着太阳神鸟金箔片、金面具、金冠带、石虎、石人等重要文物陆续现世,古蜀文明又一段璀璨的历史钩沉浮现于世人面前。“澎湃新闻”获悉,筹备了近一年的“古蜀华章——四川古代文物菁华”巡展首站,将于7月19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期2个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蟠龙盖兽面纹铜罍 四川博物院藏
  
  7月19日,“古蜀华章——四川古代文物菁华”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文物局共同举办,参展单位包括四川博物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众多省、市、区县及高校的文博机构,也包括像三星堆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这样的大型遗址类博物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铜神树枝头花蕾及立鸟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作为巡展的第一站,展览首发阵容强大,汇聚了四川博物院、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等四川省内9家文博单位的210件(套)珍贵文物,其中国家一级文物达132件,展览文物时代横跨夏、商、周时期。选出的展品里既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神秘、诡异的青铜人头像、青铜面像,也有金沙遗址出土的熠熠璀璨的金器、玉器;既有蕴含着千年烟云的竹瓦街窖藏青铜礼器,又有代表着古蜀王者之气的新都马家木椁墓出土青铜器……展览不限于考古遗址的个案陈列,而是将古蜀文明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从三星堆遗址到金沙遗址再到战国时期蜀墓等诸多考古发现进行一次综观展示,第一次比较全面地囊括了古蜀文明发展各个阶段的重要历史遗珍。展览在规模、展品质量和数量方面都将体现四川省馆际交流展的最高水平,也是首次在全国人民面前亮相。
  
  但展览又不仅仅是对古蜀文明纵向发展数个篇章的缕析,更是对这支瑰异的青铜文明在华夏文明生成过程中持续贡献的呈现,可以从一个侧面观览到华夏文明多元一体的成长历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布展现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布展现场
  
  展览将通过五个部分展现蜀文化,即“自然造物”、“伴月三星:三星堆文化时期”、“金沙光芒:十二桥文化时期”、“马家风尚:青羊宫文化时期”、“水润天府” 。首先通过简述成都平原的自然地理环境,引出古蜀文明远古的记忆,综合介绍古蜀文明的发展历程。紧接着出现“伴月三星”,三星堆文明是古蜀文明发展的第一个时期。三星堆遗址最令世人瞩目的发现,是1986年现世的两个大型埋藏坑。两坑内出土文物1700余件,包括青铜大立人、青铜头像、青铜神树、青铜神坛、金杖、有领玉璧等一系列造型奇诡的器物,与同时期其他考古学文化的器物风格大相径庭。随后是“金沙光芒:十二桥文化时期”、“马家风尚:青羊宫文化时期”。公元前316年,秦并巴蜀,水润天府,成为古蜀文明的谢幕之章。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展出文物局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展出文物局部
  
  不可忽视的是展览的第四部分“马家风尚:青羊宫文化时期”。1980年发现于新都马家乡的大型木椁墓,规模宏大,虽多次被盗,但置于椁室底部腰坑内的珍贵文物躲过数劫。腰坑内出土铜器近二百件,多五件成组,少数两件成组,是非常罕见的组合现象。从墓葬规模和出土文物来看,足可彰显古蜀文明末期恢弘磅礴的王者之气,墓主应是一代蜀王。本次展览重点呈现的这组王之遗物,也是目前考古发现规格最高的古蜀遗珍。
  
  1986年夏三星堆遗址两个大型商代祭祀坑的相继发现,公元2001年初春成都金沙遗址的发现发掘,使沉睡数千年的地下蜀史翻开了尘封的秘密,大宗古蜀秘宝震惊海内外,被誉为20世纪和新世纪开篇的中国考古最为重大之发现。两者是相距仅38公里的大型都城遗址,其兴废年代前后紧密衔接,系古蜀先民先后建立的古代蜀国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众多的实物例证再现了辉煌璀璨的古蜀文明,深刻揭示出古代巴蜀具有悠久的始源、独特的文化模式和文化类型,使自古以来真伪莫辨的古蜀史传说成为信史,雄辩地证明了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文明起源的中心。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考古人员发掘青铜立人像场景
  
  三星堆文物与金沙文物填补了中华文化演进序列中的缺环,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物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且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之一,早已蜚声世界。其出土的青铜器、金器、玉石器、陶石器、卜甲、象牙……品类赅备而内涵深邃、风格特异,谱写下古蜀历史最为雄浑壮美的诗篇,从各个侧面向人们展现出一个文华斑斓无限精彩的古蜀社会。其价值及认识意义远远超越了地域限制,成为研究中华文明与人类早期文明发展演进最可宝贵的实例之一。
责任编辑:思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