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专家历时十余年揭开法门寺珍宝“真实身份”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唐鎏金银龟盒(资料图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唐鎏金银龟盒盖内侧残留熏香痕迹(毛小东供图)
  
  法门寺博物馆藏有一件国家一级文物——唐代鎏金银龟盒,自1987年在法门寺地宫出土至今,学界普遍认为它是一件茶具。此外,鎏金银龟盒(复制品)也被人们长期作为茶道进行表演,得到了公众的极大关注。
  
  “鎏金银龟盒不完全封闭性、盒内底部凸凹不平不利于取茶叶末,加上多处镂孔的设计,用来倒取茶末和热水很不方便,更不符合常理。”法门寺博物馆文博馆员毛小东经过十余年的深入研究,提出颠覆性的观点:鎏金银龟盒并不是一件茶具,其真实功用是香具,名称改为“唐鎏金银龟香炉”更为准确。
  
  被“误解”了几十年
  
  “鎏金银龟盒长28.3厘米,宽15厘米,高13厘米,重820.5克。器物为仿龟形,昂首引颈,鼻部、嘴部中间及两端镂孔。以甲背作盖面,龟身内空,四足有力,形象生动,如行似走,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该件文物自发现以来,学界普遍认为它是一件存贮茶叶末的茶具,或者是贮热水用来育点茶汤的。”6月27日,法门寺博物馆文博馆员毛小东在接受三秦都市报记者采访时称,经过自己十余年的研究发现,多种因素表明鎏金银龟盒不适合作为茶具,而其设计、结构更符合作为熏香具的条件。
  
  “首先,不完全封闭性的鎏金银龟盒难以作为贮茶器具。”毛小东说,《茶经·四之器》记载:“纸囊,以剡藤纸白厚者夹缝之。以贮所炙茶,使不泄其香也。”宋代赵佶的《大观茶论》记载:“焙毕,即以用久竹漆器中缄藏之。”……这些文献表明:不论是用纸囊包裹茶,还是用罗合以及竹漆器贮藏茶,共同的特征就是“以贮所炙茶,使不泄其香也”。而鎏金银龟盒的局部细节正好相反,不是全封闭性的,其龟头部的鼻孔、口的正中部位以及口的左右两端为五处镂孔。如果要是作为贮茶器具,存放茶叶末,盖子扣好后,茶的香气就会从龟的头部镂孔地方不断散发损耗甚至流失掉,也很容易和其他食物和物品的气味相混杂,致使茶的气味不纯正。另外,鎏金银龟盒内底部凸凹不平对取茶叶末极为不方便。
  
  有的专家学者认为鎏金银龟盒“取茶时,既可揭盖(甲)舀取,也可以龟口中倒出,十分方便。”还有的专家学者从理论的角度认为鎏金银龟盒贮热水“育点茶汤时,热水通过龟胫(颈)鼻口喷出,便于水量的控制。”针对这样的说法,毛小东专门找来鎏金银龟盒(复制品)进行倒取茶叶末和热水的实验。实验证实:倒茶末时,龟盒头部前端的小孔会被堵住,只能从龟嘴的两侧倒出;倒热水时,龟鼻部及口部等五处镂孔同时出水,并且水量大小以及方向不一致。“这样一来,不论是倒出的茶末还是热水各有方向,无法聚拢一处,很不方便,更不符合常理。”毛小东说,从实验可以说明,银龟盒设计的多处镂孔就不是用来倒取茶末和热水的。
  
  既然多种因素和实验表明,鎏金银龟盒不适合作为茶具,那么,这件几十年来被“误解”的文物,其真实功用究竟是什么呢?
  
  不是茶具是香具
  
  “历史遗留的熏香具虽然造型各异,材质不同,大小各异,但凡是有盖子的熏香具,必有不同程度的出香孔。鎏金银龟盒的镂孔和独特空间设计,更符合熏香具的特点。”毛小东研究发现,鎏金银龟盒头部共有五处不同大小程度的镂孔,这几处孔的大小、形状、位置各不相同,根据龟的眼口生理特征设计,独具匠心,从而达到熏香用具出香散气的功能。还有鎏金银龟盒内部独特的构造为燃香提供了一定空间,此物外表为仿造龟形,内部中空,尤其是龟的四足内部中空,在原本有限的空间上又扩大了体内空间,使熏香具有了充足空间进行香品的有氧燃烧。另外,龟体呈外鼓型似球体状有利于香烟顺着弧线内壁快速流动出香。
  
  “银龟盒盖内侧靠前及中部有明显的黄褐色附着物,且有不同程度的结痂痕迹;银龟盒嘴部内侧和颈部都遗留黑褐色的痕迹;银龟盒腹腔内遗有分布不均、大小各异的深褐色和黑色斑点等残留混合物。”毛小东长期从事文物一线工作,在全方面、多角度、近距离接触鎏金银龟盒中发现了盒内部遗有黄褐色附着物和残留物等痕迹。结合鎏金银龟盒在出土时“腹腔内残留有少量黑色(深褐色)粉末渣,与鎏金卧龟莲花纹五足朵带银香炉腹内残留物相同”的记载,毛小东分析认为,这些不同部位遗留的痕迹都反映出此物在唐代被作为香具燃烧过香品,或极有可能在随葬法门寺地宫供养佛骨真身舍利时被熏香使用。
  
  为了验证自己的分析,毛小东又一次找来一件鎏金银龟盒(复制品)进行了燃香实验:直接点燃普通的塔形檀香,然后吹灭明火,再放到龟盒底部自然燃烧,随即产生的热气流会裹挟着香烟向上运动,然后盖上龟盖子,自然而然沿着龟盖子内侧向龟颈部运动,最后从龟头部的镂孔处流出香烟。“银龟盒底部的残留物应是燃香后遗留的香灰或木炭等混合物痕迹,银龟盖内侧的黄褐色附着物应该是香品中的油脂被燃香后通过热气流携带到龟盖内侧顶部产生的。另外,遗留黑褐色痕迹的银龟盒嘴部内侧和颈部是燃香后香烟必经之地,必然要留下烟熏之痕。”通过燃香实验,毛小东不仅找到了鎏金银龟盒可作为熏香具的直接依据,而且找到了鎏金银龟盒内部遗留痕迹形成的原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验证明,鎏金银龟盒并不是一件茶具,其真实功用是香具,名称改为‘唐鎏金银龟香炉’更为准确。”毛小东慨叹,唐鎏金银龟香炉的造型形象生动、细致直观,“镂孔”和龟形器物的生理特征完美结合在一起,其功能蕴藏于器体的细节之中,彰显出唐人巧夺天工,匠心独运的工匠精神。
责任编辑:思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