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出金银财宝 不如捡皇室地砖”
延清堂大殿粉彩地砖,表面呈黑色,是因为过火的缘故。
从1996年至今,圆明园遗址公园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考古。20余年来,发掘了5万多件(片)文物,考古发掘工作还将继续进行。
最近的一次考古发掘始于2012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成立团队,先后对桃花洞遗址、大宫门遗址、养雀笼遗址、海晏堂蓄水楼、远瀛观等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
在圆明考考古中,如园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在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圆明园课题组组长张中华眼中,如园是近年圆明园考古发掘中保存最好的遗址。
在课题组成员、女博士张利芳眼中,发现延清堂粉彩地砖是比挖出金银财宝还让她兴奋的事情。那么,这些如今依然精美的皇室地砖,到底揭开了清代皇室的什么秘密?
如园考古为何“意义非凡”?
“不好意思,我说话有口音,怕你听不懂。”圆明园课题组组长张中华是地道的山东人,在向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介绍考古最新进展时,一再为不太标准的普通话抱歉,但这并不妨碍他表达的欲望。
2012年,考古队对圆明园三园之一长春园中最大的园中园——如园进行了发掘。如园位于长春园宫门区东侧,是长春园内五园(如园、茜园、小有天园、鉴园、狮子林)中规模最大的,占地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仿明代中山王徐达瞻园建置而成。
这座园中园,目前遗址考古发掘3800平米,芝兰室、云萝山馆、听泉榭、延清堂、含碧楼、挹霞亭、观丰榭、引胜轩、假山、道路、湖泊及其泊岸等遗址陆续被发现。
“考古发现,如园是近几年圆明园考古发掘中保存最好的遗址,也是首座仿江南园林遗址,意义非凡。”张中华说。作为圆明园第三次大规模考古的现场负责人,谈起考古兴头很浓,在20分钟不间断的介绍后,意犹未尽的他被突如其来的电话打断。之后他说“你去见见张利芳,女博士,每天下地,太不容易了。”
粉彩地砖为何是意外收获?
在如园延清堂遗址,记者见到了张中华口中的女博士张利芳。“每逢夏季黑三分。”她在自己的朋友圈自我调侃,并习惯性把考古发掘叫做下工地,“只有不下工地时,才能穿得美美的。”
眼前的张利芳头戴深蓝色宽檐遮阳草帽,耐脏的卡其色运动裤,和朋友圈中那个身穿亮橘色连体裤的张利芳判若两人。
这位考古学博士自2014年来到圆明园已近3年,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如园,对这里的一切再熟悉不过。
“这里曾是码头,圆明园太大,皇帝去园子里其他地方需要在这乘船。”站在一处平整露台,张利芳抬起手指向一片干涸的水泡儿。不远处,曾铺满粉彩地砖的延清堂在数次战乱中被夷为平地。如果不是史料记载,很难想象在这样一片坑洼不平、尘土飞扬的黄土地上,曾经屹立着一座气派的皇家宫殿。
自露台拾级而下,清朝年间的能工巧匠用碎石子铺成的花园小径在考古队员的发掘中重建天日,“嘉庆、乾隆皇帝曾经踏着这些台阶走向花园。”
延清堂大殿粉彩地砖是一次意外收获。在发掘中,考古队员发现大殿室内铺地砖尚有残存,有金砖和粉彩瓷砖两种,金砖因过火,多数均酥裂,粉彩地砖部分表面呈黑色,也是因为过火的缘故。
两种地砖揭示了哪些秘密?
清朝皇帝在圆明园或用上地暖
在同一大殿内出现两种地砖,专家推测是出于实际功用的不同,瓷砖是为了便于取暖之用。
粉彩地砖精美的花纹、优良的质地也震惊了张利芳,“好高级啊!原来皇帝铺这种。”与金银财宝相比,考古队员更看重出土文物的史学价值,“挖出金银财宝反倒没有这么兴奋。”
地砖背后,有一个疑问——清朝的皇帝们在圆明园里怎样取暖?
清崛起于关外,身为北方游牧民族,常年在苦寒之地,对防寒取暖十分有经验。他们会将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俗称“火墙”。墙下挖火道,添火的炭口设于殿外廊檐底下。为使热力循环通畅,火道尽头设气孔,烟气由台基下出气口排出。并且,火道直通殿内榻下,形成暖炕与暖阁。
但偌大的宫殿,仅有火墙是不够的。在室内地面下砌筑火道,将烧火的炕口同样设于殿外。这样一来,在室外的炕口燃烧木炭,热气就会顺着火道传到室内地面,与如今北方一些地区还在烧的“炕”同理。
这种取暖方式散热面积大,热量分布均匀,没有烟灰困扰。道光帝还曾专门写诗详述地炕结构:
花砖细布擅奇功,暗热松针地底烘。静坐只疑春煦育,闲眠常觉体冲融。形参鸟道层层接,里悟羊肠面面通。荐以文茵饶雅趣,一堂暖气着帘栊。
张利芳等考古工作者认为,如园出土的粉彩瓷砖,就是用来取暖的构件之一。中间空心,周围钻有蜂窝状小孔。出土时在里面还发现了沙子,是为起保温的作用。“因此,我们推测当时是有地暖的。”张中华也表示。
考古中的“蛛丝马迹”
让她在脑海中搭起一座圆明园
清朝对彩瓷史的贡献非常大,瓷砖上的粉彩至今还保持着艳丽的色彩。张中华笑着说,“发现这是地砖时非常震惊,没想到当时皇家奢侈到连地砖都用这么精美的粉彩。因为粉彩是釉上彩,极易磨损,所以有人猜想皇帝是不是脱了鞋再踩上去?”
正是凭着这些“蛛丝马迹”,张利芳在脑海中重新搭建了一座圆明园。“和中彩票一样心情。”
张利芳告诉记者,考古工作者会预先查阅大量文献材料,“每天都有新发现,不发掘不知道地下到底有什么?”张利芳每天都被兴奋和忐忑包裹,“每一个手铲下面都不知道是什么,有时很忐忑。期望的东西万一找不到怎么办,但哪怕露出一丝一点痕迹,都会很兴奋。”
如今,圆明园整个园区有100多处景点、240多万平方米陆地面积,但目前的发掘工作只完成了5万平方米,考古发掘工作还将继续进行,目前圆明园考古工作中期已规划到了2020年。对于考古队何时会离开这座皇家园林,张利芳也没有答案,“大家开玩笑说可能会待到退休。”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