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曾植的碑帖收藏与金石朋友圈
2018-07-16 10:50:29 来源:杭州日报 已浏览次

南宋拓《姑孰残帖》 浙江省博物馆藏

“金石书画”第三期,目前正在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展出。展览共分碑帖、书法、绘画、篆刻四个单元,其中碑帖单元展品,为海日楼旧藏专题。
不可忽视的海日楼碑帖收藏
海日楼是清末民初著名学者、书家沈曾植(1850—1922)的斋号。与沈曾植近世以来声名日隆的学问、书法相比,海日楼的收藏却鲜为人所知。而其南宋拓《姑孰残帖》、初拓隋《宁贙碑》、明拓唐《圭峰定慧禅师碑》等,从版本角度看,均可列入善本之列。
这些拓本上多有沈曾植批校题跋,内容或评其书法优劣,或考其版本源流,或校其笔画差异,有的还是借来善本校勘后所记。作为晚清书坛碑帖融合实践最为成功的代表性书家之一,沈氏“专用方笔,翻覆盘旋”(沙孟海语)的创作风格,对后世影响极大。比较而言,碑帖题跋带有明显日常书写性质,往往别具风味,向我们展现了沈氏书风的另一侧面。
“海日楼旧藏碑帖”专题,选刊了浙江省博物馆藏拓本五十二种,上海图书馆藏拓本五种,嘉兴博物馆藏拓本一种,共计五十八种。
沈曾植的“金石朋友圈”
当然,沈曾植本人获赠的拓本也不在少数,本卷收录的海日楼藏拓中,即有多种出自友人所赠,借此也可窥当年海日楼“金石朋友圈”之一斑。
同光年间的北京金石藏家,公认以潘祖荫为翘楚。大盂鼎铭文拓本轴,即为光绪十六年在潘祖荫滂喜斋中宴毕后获赠之物。大盂鼎是潘氏青铜器收藏中的第一重器,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郿县,同治十二年,左宗棠以重金购得后转赠潘祖荫。据叶昌炽所述,此鼎归潘后,拓本颇不易得。海日楼藏此本的获赠时间是在光绪十六年。
此外,还有罗振玉所赠拓本二种:曹魏皇女墓记残石、北魏张安姬墓志,均有罗氏题跋;东汉孔彪碑、北魏刁遵墓志拓本册,前后有陶濬宣题签及观款;宋黄庭坚、欧阳修三游洞题名拓本横幅,系黄绍箕赠本,有黄氏长跋;晋桓仪长子墓砖拓片轴,此砖光绪三十二年(1906)南昌出土,由时任江西巡抚的吴重熹(吴式芬之子)手拓见赠,有沈曾植题跋二行,皆可谓当时海日楼金石交谊之见证。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