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文化与工匠精神
2018-07-13 15:39:53 来源:新浪新闻 已浏览次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历史学家阎崇年在其所著《御窑千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一书中,首先由一个典故引出“中国”与“瓷器”的历史渊源。“瓷器”与“中国”的英文之所以都叫作“china”,就在于早在1000多年以前中国瓷器就跋山涉水、漂洋过海,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成果的无声的使者,让西方世界把“瓷器”与“中国”合为一体。这样的开篇马上把人带进一种意境,让人感受到中华瓷器的深远影响,更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瓷器也油然而生一种敬意之情。

阎崇年先生这本《御窑千年》,重点是要探讨宫廷与御窑瓷器的历史、文化关系。作者立足于千年中西历史,纵论从宋代到清代以来御窑的兴与衰,透视不同风格、不同色彩、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瓷器的情与趣,并带领读者去品味诸如大元青花、宣德青花、成化斗彩、弘治娇黄、正德青花、嘉德大器、万历彩瓷、郎窑红瓷、珐琅之秀等御窑瓷器中的经典之作、精品之作。通过历史的观察,人文的叙述,以小见大,寓理于器,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御窑及瓷器对中国文化发展的作用,展示了瓷器文化的辉煌灿烂。
在上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瓷器之所以能够不断推陈出新,就在于中国瓷器匠人乐此不疲的创新精神。在《御窑千年》一书的自序中,阎崇年先生就写道:“中国瓷器文化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不是姓‘皇’,而是姓‘新’。”创新,既是御窑之魂,也是瓷器之魂。《御窑千年》的历史文化,精美瓷器的背后隐藏着的精华是“新”,就是思想创新、管理创新、技艺创新、产品创新。创新,既是中国瓷器文化发展之动力,更是中国瓷器文化绵延之生命力。阎崇年先生举例道,宋代的青白釉,“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而元代的青花瓷和釉里红又一改单一颜色瓷器的局面,开创了彩色瓷器的新境界;至于明代的斗彩、五彩,更是争奇斗艳,五彩缤纷;清代的珐琅彩、粉彩,又吸取西方绘画技术的技巧,把各种色彩、各种绘画技艺都纵情而灵动地铺展在瓷器上……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创新,不断追求,不断攀登,才把中国瓷器推向极致,推向高峰,成为世界瓷器中的瑰宝。
阅读这本《御窑千年》,我们还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支撑中国瓷器不断推陈出新,把中国瓷器的制作水平、产品质量一步一步推向新高,最关键的,还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工匠们。是他们用一丝不苟的精湛技艺创造出中国瓷器一个又一个高峰,让中国瓷器释放出耀眼的光彩,惊艳于世界。即使是在清末,清政权已经风雨飘摇,根本拿不出足够的资金来保证御窑的运转和工匠的生活。就是在这样艰难困苦中,陈国治、蒋子检、冯询等工匠仍然坚守在御窑的工作间中孜孜不倦地追求,创造了中国瓷器的又一个辉煌。事实足以说明,是工匠们的锲而不舍和创新追求,才不断把瓷器制作工艺、制作水平发挥到淋漓尽致,让中国瓷器成为中国的骄傲,世代不衰。
《御窑千年》一书不但能让我们看到中国瓷器发展的历史脉络,也能看到中国瓷器中包含的灿烂文化,更能够唤起我们对锻造瓷器文化工匠精神的尊重。但愿这本《御窑千年》能唤起全社会对工匠精神的弘扬,让中华文明的薪火烧得更旺,让中国智慧更多地造福全人类!
责任编辑:思思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