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越窑青瓷魁
2018-07-12 16:49:40 来源:收藏快报 已浏览次

图1

图2
上林湖越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于2017年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作为遗址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林湖越窑博物馆是目前国内系统展陈越窑遗址考古、秘色瓷、外销等内容的公立文博机构。
走进上林湖越窑博物馆,在第一展厅的第一个展柜里,你会发现一只长着“短尾巴”的碗(图1),像碗却有短柄,似勺却体型较大而柄又太短,造型奇特,一时半会儿也猜不出它的用途。
这器物称之为“魁”,造型优美者贴塑鸟头,柄则做成鸟尾状。魁有各种材质,如木、铜、陶、瓷等,故有“公式”“槐”“櫆”等多种写法。北魏农学家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中有用榆木做魁的说法,并记录了当时榆木魁的价格(见《齐民要术》卷五“种榆、白杨”篇)。
在越窑青瓷中的存在,主要流行于三国两晋时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魁,羹斗也。”同时代的文学家李尤尝作《羹魁铭》一文。如在浙江省博物馆就收藏有一只西晋越窑青瓷鸽形魁(图2)。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对“魁”作了较为详细的解释:“斗,当作枓……枓,勺也,抒羹之勺也。”“抒”即挹取之意,也就是说魁是用来盛取羹食的器物。
魁在越地的出现,与当时越人喜吃羹食的饮食特点有关,《史记·列传·货殖列传》用“饭稻羹鱼”四个字高度概括越人的饮食特征。各种蔬菜、水产、菌类、肉类做成的羹食,是古代越人餐桌上的重要内容。《齐民要术》卷八“羹(菜羹)臛(肉羹)法”中,便记载有莼羹、菰菌鱼羹等多款江南羹食的制作方法。
而如今,羹在南方人的饮食当中仍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凡宾客较多的宴席,总会上鸡胗羹、鳝鱼羹、肉皮羹、酒酿圆子羹等羹食,说“无羹不成席”似乎也不为过。因为是聚餐制,所以我们现在多使用小调羹(勺子)将盆、盘等大容量餐具内的羹舀取至各自碗内,或直接入嘴进食。而魁存在的时代,流行分餐制,先盛取羹食于魁中,继而分配给各就餐者,食用者通过使用匙、箸等其他餐具进食,所以相较于后世的调羹,魁器型大,且为平底,以便置于案上。
责任编辑:思思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