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经典器:井栏壶的由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井栏壶是传统款式之一 ,仿水井石栏圈的形式所制。 可分为 高井栏 低井栏 和方井栏(六方 八方) ,但于壶的整体形式却没什么大的改变。 只是在细节 :如钮、 流、 把、 盖上的处理却有着细微的变化 ,也可以从是看出历史的痕迹 。另外井栏壶简单的形式留下很大的发挥的空间, 在装饰手法上的运用也层出不穷, 诗书画印皆可点睛 。

  井栏壶流多一弯嘴, 也有的以短直嘴出流 。长似鲸虹, 短如鹰喙, 曲直皆微妙 。把圈多现大弧, 也有演以方手把(多见于方井栏款) 圆略呈下垂态 。外扁平里多圆润 。方把刚俊挺拔, 稳健有力 ,底圈而大, 丰亭饱满 ,为最早的流线型设计。 此壶式也应属曼十八之列 。一改当时繁琐, 守旧, 题材狭窄贫乏的局面 ,以其造就简洁 、明快、 新颖的壶式 耐人寻味 。搏得当时文士的青睐。 多少年来经历时间考验, 终成紫砂壶式中的传统经典。 后来之匠师从井栏之中汲取了不少灵感 。

  清。嘉庆,杨彭年制,陈曼生铭:“汲井匪深,挈瓶匪小, 式饮庶几,永以为好”陈曼生创作井栏壶,寄希望法轮常转,佛光永辉,寄希望人们各结佛家缘、尽意修功德。我想,当他灵光一闪、心潮澎湃之际,陈曼生并没有 把形式美放在第一位,而仅仅是以唐井栏为模特做出来。

  井栏壶在紫砂壶的造型中属于“光货”,即几何形态。作为实用品和艺术品,比起铜器、玉器、瓷器和其他陶器来,紫砂器流行较晚,但正因为这样,紫砂壶得以充 分吸收和借鉴古代各种器物造型的优点,并且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井栏壶的设计就十分成功,它以石井栏为造型基础,并借鉴井栏刻字之美而成为壶铭之美,样式 古朴而文辞优雅。经过漫长历史的考验,井栏壶已成为紫砂壶收藏家们特别看重的经典壶型。现存较早的井栏壶名品,为清代嘉庆年间制作,系著名书画家陈鸿寿 (号曼生)设计并作铭文,著名工艺师杨彭年制作,被列为享誉海内外的文物瑰宝“曼生壶”中的一种。由于器型的变化,井栏壶又有“高井栏壶”和“仿古井栏 壶”的区别。陈、杨之后,各个时期的紫砂工艺师都对井栏壶情有独钟,顾景舟、吕尧臣、徐汉棠等现当代工艺美术大师更是设计制作出具有个人风格的井栏壶。

  汲水思源 乃此壶蕴含的人文意识 ,方圆周正, 是此壶酝酿视觉美感 。观此壶, 犹似任尔风吹雨 ,我亦悠然闲庭度 ,可称之壶之隐者。

责任编辑:思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