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博物院非遗馆“活态传承”别样精彩

  “活态传承”别样精彩
  
  ——江苏省南京博物院非遗馆创新发展纪实
  
  参观人次由5年前的50多万增加到2017年的329万多,年均增加50多万人次;仅今年端午节小长假,观众流量就达到6.4万人次……南京博物院(以下简称“南博”)近年来创新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2013年11月,南京博物院非遗馆开始对公众开放。这一举措,充分证明了南博人的勇气和创新意识,有力诠释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新要求,使一个传统博物馆实现了从文物的静态展陈到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有机融合,完成了由“文物”到“人”、由生产性保护到生活性保护的转变。
  
  参与非遗馆建设运营的南博民族民俗部(江苏省非遗保护研究所)负责人(所长)陆建芳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是对博物馆人的要求和殷切期望,也是当下我们博物馆人奋力践行的行动指南。因此,“创新+实干”已然成为南博非遗馆发展的动力和路径。
  
  “我们的节日”:
  
  营造充满仪式感的文化空间
  
  一如往昔,今年端午节,“我们的节日”主题系列活动如约在南博上演。6月16日上午10点,在南博文渊广场,充满江南特色的民间舞《打连厢》以及《跑旱船》《跳钟馗》等展演项目轮番登场。此刻,涌动的人群与大气的南博建筑群相互映衬,让文渊广场俨然成为一个充满仪式感的文化空间。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文体教育服务中心副主任顾洁峰介绍,《打连厢》演员所穿的是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青莲衫子藕荷裳”,其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如果不是文化部门的抢救性保护和南博提供的展示空间,人们很难见到穿着“青莲衫子藕荷裳”的江南女子打连厢的场景。
  
  5年来,文渊广场的演出项目已有20余个,包括留左大鼓、常州小热昏、江浦手狮等众多非遗项目。今年的“我们的节日——到南博过端午”活动,除了文渊广场3天的6场演出,非遗馆里还有30多项活动也同时展开,包括节俗图文展览、曲艺戏曲展演、习俗互动展示、主题文化讲座等。6月17日上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刘晓峰的主题讲座,还吸引了不少年轻父母带着孩子来听讲。
  
  纵观南博“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可以说,不论广场上还是展馆内,文物与非遗互为映衬,展陈与展演、观赏与体验有机结合,不仅让博物馆成为充满意蕴的文化空间,也为传统节日的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老茶馆:非遗保护传承生活化
  
  6月17日下午两点,两名评弹演员轻捻丝弦,为茶客来了段《白蛇传·端午》;接下来的徐州琴书,唱的是《白蛇传》中《水漫金山》一折,别有韵味;而后扬剧《白蛇传》演绎了《断桥》《端阳》等经典折子戏……每天下午到南博非遗馆的老茶馆看演出,已成为很多南京市民的新习惯。
  
  此次演出《水漫金山》折子戏的徐州琴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魏彩云,今年已是第三次带着徒弟从徐州到老茶馆演出了,演出时间也从合作之初的一次一两天延长到一次一个礼拜。“观众不让走,有听客天天来捧场。”魏彩云说。
  
  值得关注的是,在人员编制硬约束的前提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创新非遗馆的运营机制,无疑是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为降低运营成本,南博非遗馆利用地下闲置空间打造的400平方米老茶馆,实现了观众半天10元钱低消费的目的,不用博物馆开工资的“非典型博物馆人”,为非遗生活性保护提供了运营机制上的保障。
  
  为保证非遗项目保护传承的多样化、可持续性,南博非遗馆还通过专题性项目平台的开发,以满足“日常供给”。这些活动中,“江南水乡婚俗体验活动”最具特色。观众可通过网上预约参与活动,经过知识讲解、礼仪培训即可扮演新娘、新郎、父母等角色,在体验中了解传统婚俗。南博非遗馆的做法,认真践行了非遗保护需要过程保护的理念。
  
  演出联盟:非遗展演机制化
  
  采访期间,南博非遗剧场正在举办2018年扬剧联盟成立后的首次展演,这也是江苏扬剧艺术院团时隔16年后首次聚首。“平时我们都是各演各的。如今全省6家扬剧团在一起演出、同台竞技,对院团对演员都是一种考验和督促。”扬州市江都区扬剧艺术发展中心负责人刘乃茹说。
  
  不仅如此,为了推动江苏省口头表演类非遗项目的有序传承,南博非遗剧场创设了“锡剧演出联盟展演”以及“梅花戏剧节”“快乐的寒假·暑假——木偶戏专题展演”等品牌展演活动,策划了师徒同台、优秀青年演员专场等活动,为地方戏曲文化的传播以及青年人才的培养搭建平台。
  
  特别是联盟机制的建设,使博物馆剧场有了可靠的一流戏曲剧目的供给保障,地方戏曲院团和非遗传承人有了展示才艺的新舞台,观众则有了观看演出的新场所。“一个联盟”产生了“一石三鸟”的社会效应。对此,江苏省锡剧团团长周东亮说,锡剧演出联盟的建立让江苏省15家锡剧团有了同台竞技的机会和平台,有助于推动剧目生产和艺术交流。
  
  非遗传承人就是“镇馆之宝”
  
  端午期间,非遗馆内人流涌动,五彩丝线码放整齐,传承人手把手在教小朋友编鸭蛋网兜;常州“小热昏”及“梨膏糖”两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叶莉莉每天来南博“打卡”,因为南博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很好的传播平台,并免费提供吃住。在叶莉莉看来,“在南博,传承人可以体面且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
  
  在南博,服务传承人、尊重传承人不是空话。“因为非遗馆的‘镇馆之宝’就是传承人。”江苏省非遗保护研究所所长助理陈述知是非遗馆每年数百场展演活动的策划人,她的说法形象地体现了传承人的地位。
  
  考虑到很多传承人普遍“长于做”而“短于说”的情况,为了保障非遗传承人的讲座质量,非遗馆工作人员围绕项目历史、传承人的特点、工艺诀窍、项目价值以及今后传承思路5个方面帮助传承人研究项目,有力提升了传承人专业研究能力和传播能力;强化师徒同台演出的理念,为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培养提供了上升通道和新平台。魏彩云的徒弟徐妮娜表示,到南博演出很有成就感,也有期待感,因为南博本身就是品牌,这里的观众很专业。
  
  尊重非遗传承规律,扩大公众参与度
  
  打开南博官网的公众活动预约页面可以看到,大部分活动显示“已约满”。南博非遗馆系列化品牌化活动,不仅成为观众心甘情愿地认同和亲近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极大提高了公众的参与热情和愿望。很多体验活动一经互联网发布,即被“秒抢”。
  
  南博非遗馆积极创新非遗传承保护方式,一方面走出“围墙”,面向社会,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体验活动;另一方面,采取“讲座+体验”的形式邀请非遗传承人和手工艺人现场教学,让每个年龄层的观众都能在活动中有所收获。针对5岁至13岁儿童的茶文化体验活动、8岁至15岁的风筝体验、18岁至40岁的雨花茶炒制体验、30岁至50岁的香包制作……“我们希望最大程度地让观众感受非遗的魅力。”在馆里负责非遗传承活动的张静如是说。
  
  资料显示,2017年,非遗馆策划组织了475场演出,其中老茶馆下午场380场、小剧场演出76场、广场节庆表演19场,组织各类非遗体验活动220场。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仅仅只有18个人的团队完成的工作量。
  
  采访中,记者恰好遇到陆建芳的爱人来给老陆送换洗的衣服,因为陆建芳已经3天没有回家了。“除了每年数百场的演出和活动,我们还要负责老茶馆的设备保养和维修,并承担文物普查和田野调查工作。”非遗馆所有展演及传承活动硬件保障工作的负责人周怀东说,“如果说干一行爱一行是一种职业要求,那么,热爱和情怀就是我们博物馆人工作的动力。”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辛劳付出,因非遗属于群文系统,博物馆属于文博系统,导致非遗馆的工作人员在职称评定、项目和资金申请上受阻。为此,非遗馆的年轻人呼吁,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能够在体制机制上为博物馆和非遗的融合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责任编辑:思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