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润心灵的文心——读殷双喜的 《对话》

冀少峰

  2016年5月,《品图:冀少峰艺术批评文集》正式与读者见面。此书于2014年立项,经过作者两年时间反复推敲、修改而成书,内容分为“立场”、“品图”、“品书”三个部分。采取多学科的立场,运用不同的方法,并把问题置于历史的进程中,从艺术史上下文关系中发现问题,对当代艺术不同门类,不同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

  

  水天中先生在《十年小结》一文中曾这样写道:“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美术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期。曾经长期寂寥的美术评论也开始重现生机。美术评论的再生,当然基于统治文坛的极“左”思潮的完结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而评论界使人耳目一新的清风,却要归功于评论新人的出现。他们以新的思路和新的视角投入评论活动,冲击着美术评论的陈规。”

  

  水天中先生所言“使人耳目一新的清风及评论新人的出现,就是讲的殷双喜这代人,这代人当中还包括易英、范迪安、王林、孙振华、鲁虹等,他们的登场,无疑为当时的中国美术批评界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在那段颇令人回味又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他们正值青春年华,他们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以青年人特有的敏锐与果敢针对当时的艺术思潮与现象,不时地投出一篇又一篇激扬的文字,在这些激扬文字的背后,却又让我们窥见一代人为此付出的青春与理想及这代人的文化立场与精神诉求。

  

  那个时候往往一篇即出,即成“天下呼应”之势,他们的出场,可谓是一个奇特的历史标高,他们历经“文革”的磨难,又沐浴在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的春风下,而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学术背景也注定了这代人必定是承上启下的一代,他们秉承前辈批评家严谨求实的精神又裹挟着全球化的知识视野,因而他们又具有一种少有的前瞻式的洞见与睿智,他们身先士卒、勇于突破禁区,这使得他们的艺术主张常常成为那个时期艺术领域思想解放的特别号角,这也注定了他们必然地进入了历史,并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坐标系中各自取得了真实而又稳固的位置,后辈们已然把他们作为学术的标杆,并且铭记于心。

  

  时光荏苒,曾经激情过也青春过的他们,如今都已步入了中年,他们继续在中国当代艺术的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并继续续写着、完善着曾经火热过的激情。殷双喜先生则以一种十年磨一剑的毅力为我们贡献出了《永恒的象征:人民英雄纪念碑研究》(以下简称《纪念碑》)和《现场:殷双喜艺术批评文集》 (以下简称《现场》)两部巨制,《纪念碑》被誉为50年来研究人民英雄纪念碑不可或缺的文本,它填补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研究空白的不足,因而《纪念碑》一问世,即获得了“三个一百”原创工程奖和中国国家图书提名奖两个重要奖项,其好评如潮,就不再赘述。而《现场》的出版则让我们看到一个“具有清醒的历史意识……表现出视野宽阔而脚踏实地,感觉机敏而推理审慎的特色,这成为他有别于许多同道的艺术风格,不故作惊人之笔,但在平易明晰的言语中不乏尖锐的针对性”的殷双喜。

  

  水天中先生的这一评价再一次在《对话:殷双喜艺术研究文集》(以下简称《对话》)中得到验证,字里行间浸透着的是一种朴实与平易及浸润心灵的诗意。读其文,识其人,人格魅力与文字魅力扑面而来,殷双喜先生以一种从容淡定的心态和淡泊之身在当代艺术中长袖挥舞而宠辱不惊,不仅让人心向往之,徜徉其间,方可领略其广博通透的学识与卓尔不凡的人生境界,体验其鲜活得带着汁水的、在场式的体验与精准的、直观的语言表述,这种表述是基于充沛的阅读量的基础之上,因而其内涵宏远悠长,往往超出当时人们对艺术的一般理解。

  

  在他的成名作《当代美术中的哲学浸入》一文中,他“反对急功近利的忙于‘创新’,反对哲学凌驾于文学艺术之上,以哲学思维代替艺术思维,将艺术批评变为西方哲学的读书笔记,将作品为己所用,随意剪裁,使作品成为观念的传声筒和验证物。批评应该立足于丰富的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之上,而不是某种哲学观念之上。”不仅提出了“哲学不能证明艺术实践”,更强调的是艺术批评必须立足于艺术作品之上的观点,这些20年前发出的声音,即使在今天依然在生效着,并未显出半点的滞后;而在《灵魂的生命激情在何处显现》一文中他认为“如果认为新潮美术家不是在努力建构一种新的艺术语言,一种对于生命和存在的新的艺术思考和观看方式,那才是对于新潮美术的真正误解。

  

  因此,在前述对艺术语言追问的基础上,我们依然要对每一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说,关注时代,请看画面”。再一次以冷静的分析和独特的视角契合了当时整个中国社会文化中普遍存在着的现代化诉求并重申艺术批评必须立足艺术作品之上并要关注艺术的创作过程、创作心理和思维模式的主张;在《大众文化与微观政治》 一文中,他以“当代艺术对社会的切入,正是从个体与微观的层面上,对传统价值与观念的解构与重建。因此,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当代青年艺术家在认同、参与、体验甚至享受当代生活的外表下,正在发展出一种对传统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具有解构性的艺术图像系统。”正是从大众文化的微观层面上,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在悄然生成的新的价值观念与理想景观—以影像文化为基础的时尚消费和传媒形象的不断变化

  

  已经并且将迅速地改变我们的文化结构与心理方式,从而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而在《从岭南画派的革新看现代中国画中的“革命”与“现实”》一文中,他能够不为当时的诸般议论所动而提出在中国画界谈“科学”不如谈“自然”为好的精辟见解。在《影像与图像》一文中,不仅突显了双喜先生与时俱进的学术探求精神,更彰显了批评家在新的艺术媒材与风格样式面前所持有的清醒的学术判断与艺术立场。“并不是每一个人每一个时刻的每一个琐碎的思绪、想象和幻觉中的形象都具有艺术表达的价值,虽然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自我欣赏的权利。”在《转折时期的中国现代艺术》中,他更是先验性地提出了艺术管理与市场经营的观念,虽着笔不 多,却有着超越一般的洞见性。须知10年之后中央美院人文学院艺术管理系才挂名。艺术管理由此也变成了一个专门的系科。

  

  如果说《现场:殷双喜艺术批评文集》侧重的是在于对艺术家、艺术作品的研究和批评的话,那么《对话:殷双喜艺术研究文集》则侧重艺术思潮与现象、艺术热点与艺术理论的深度论述。它涵盖了当代艺术研究、现代水墨研究、雕塑与公共艺术、艺术市场与产业文化四个领域。前者突显了殷双喜先生兼顾形式价值的分析判断与文化、艺术史价值的分析判断及始终能够围绕艺术作品的观看来完成自己的艺术批评写作。后者则带有一种很强的批判意识和问题意识,又有呈现事实、建立实证的历史态度。他描述和记述的中国当代艺术在不同时段所走过的不寻常的发展道路,为当代读者了解当代中国艺术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文本。

  

  当然《对话》亦可作为《现场》的姊妹篇,在阅读时互为参照,从而一窥殷双喜先生为人治艺思想之堂奥,而实事求是、朴素平易的文风、独特的思考、联想的丰富与流畅的文笔,每每读来又让你身处似曾在和先生进行面对面的交谈之幻境中,因而会引导着你不得不跟随着他的思考,去思考周边的事物及艺术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道理。

责任编辑:小悟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