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画院:“开门办院”

  近年来,浙江画院秉持“开门办院”的理念,不断拓展服务功能,通过“走进”系列、陆俨少奖、迎春雅集等各种活动,将自身的学术成果向社会开放、共享,力图使公众多层面感受艺术的魅力,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中寻求高度自信。

  “丹青戏韵——浙江画院走进浙江越剧团”活动中,老艺术家张卫民现场写生(图1),画院理论与评论工作室主任陈青洋现场写生(图2),人物画工作室主任袁进华现场写生(图3)。艺术家们到后台演员化妆间跟踪拍摄(图4)。

  美术文化周刊:“走进”系列是浙江画院的重要学术品牌,其系列活动不仅反映了浙江的人文风貌,也使得艺术家们可以更多地扎根生活、服务社会。“走进”系列具体有哪些内容呢?

  孙永:浙江画院在众多创作任务中,特别重视公益性项目,自2005年实施“美术解读——人文浙江”大型中国画采风创作以来,形成了长期反映浙江人文的“走进”系列, 目前已完成“走进姑苏”“走进嘉兴”“走进丽水”“走进长兴”和“走进湘西”,正在进行中的是“走进浙江越剧团”,4月中旬还将启动“走进绍兴”。

  以“丹青戏韵——浙江画院走进浙江越剧团”为例,我们以绘画反映浙江越剧团的历史发展和时代风采,将两大传统艺术进行联结与融合。近代以来,专画戏曲人物的名家不少,浙江画院也不乏戏曲人物创作的高手,但受戏曲艺术的特点所限,这类绘画大多是通过目记与照片的途径创作,现场写生的机会非常少。这次活动中,听说艺术家们可以对越剧团的演员们近距离写生,可把潘鸿海、吴永良、张卫民等画院的老先生乐坏了。同时,画家们还要跟随越剧团去采风,一些排练场景及台前幕后的故事都是非常丰富的创作题材,这在业界应该还是第一次。可以说,“走进”系列是浙江画院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最好践行。

  美术文化周刊:“陆俨少奖”以陆俨少先生的学术地位为依托,实施两届以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青年画家的创作活力,这一奖项设立的初衷是什么?

  孙永:陆俨少是当代中国画巨匠,是浙江画院首任院长。在梳理陆老学术成果的时候,我们发现,美术大省江苏设有“徐悲鸿奖”“傅抱石奖”“吴冠中奖”,而同样作为中国画重镇的浙江,虽有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等大师辈出,但在当时却还没有以艺术家名义设立的奖项。为了传承弘扬陆俨少的艺术精神,为浙江擎起一面中国画大旗,由浙江画院推动设立“陆俨少奖”责无旁贷。该奖项于2015年正式启动,每两年一届。

  要激发中国画的活力因子,青年画家是关键。“陆俨少奖”的设立初衷之一就是为了发现人才、鼓励年轻人创作。目前,“陆俨少奖”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中的获奖作品和部分优秀作品正在全国巡展,这一品牌也得到了业界的肯定和支持,影响越来越大。

  美术文化周刊: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您如何看待画院这几十年来的发展?目前画院还有哪些需改进的地方?

  孙永:从全国范围看,画院的发展始终起起伏伏,原先一些发展很好、地位很高的画院,有的后来衰落了,同时一些年轻画院崛起了。近二三十年,画院的大环境有一些变化,随着高校扩招,画院吸收了很多优秀人才,壮大了队伍;但上世纪末的出国潮和近十几年来画院要撤销的声音,也吓跑了很多人,包括一些很有实力的艺术家——这是我的切身感受。

  其实,从上世纪至本世纪初,业界名家和翘楚近八成与画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很多大师都为创院鼻祖。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西方的艺术思潮开始涌入,人们的观念和价值观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部分人开始浮躁,不重视学术和人才而更注重人际关系,以致用人失察、用人唯亲,不仅使画院流失了很多人才,也把画院这一学术机构平庸化了。直到今天,仍有很多画院院长热衷于搞硬件建设,但这些大楼、场馆到底有何用、怎么用却没有认真思考。体量大的学术机构问题也不少,功能剩余多,投入成本高,管理起来极其耗费人力、物力和精力。现在很多老牌画院的画师和行政人员呈倒金字塔结构,甚至行政人员超过画师人数的5倍、10倍,这是极其不合理的。画院是学术机构,就应该有学术机构的样子,而不是追求行政级别。部分院长追求行政级别的风气会影响后辈去追求虚名,这是不可取的。浙江画院之所以牵头编撰《中国画院志》,就是认识到了这一历史与现实的急迫性。

  美术文化周刊:浙江画院在各种美术大展中均有不俗成绩,如何保持这一优势?浙江画院又是如何培养人才,带动区域性美术发展的?

  孙永:浙江画院代表了本地区创研机构的最高水平,因此,我们对其他画院的帮扶也成为常态,无论创作、培训、指导等,随叫随到。近10年来,浙江画院建立了面向全国招生的研究员和学员制度,这一制度在浙江省影响很大,许多地市级美协主席、画院院长、中青年艺术家等报名非常踊跃,对区域性美术的提升作出了实质性贡献。而由浙江画院牵头的“浙江全省画院工作会议”也已举办20多届。

  浙江画院的画师虽然不多,但在全国各项美术大展中斩获奖牌的数量一直排在全国同行前列。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浙江画院第一代画师在陆老的麾下早已功成名就,所以第二代、第三代画师的培养与推出,乃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画院的事业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很多老牌画院之所以后来萎缩,就是没有进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既有被淘汰者,也有激流勇进者,我们美好的事业将永远在路上。

责任编辑:小旭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