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 | 盖州风筝

  盖州风筝起源于清代,具有传统的民俗特点。诗人于天墀的诗《春风》描述的是盖州风筝鼎盛时期的真实写照:“寒消黍谷莺先觉,暖人花木蝶亦狂,何处儿童闲理线,筝牵纸鸢舞斜阳。”

  
盖州风筝
  盖州风筝有大、中、小及微型之分,形制上有硬翅、软翅、平面、立体、板式、串式、折叠式、组合式等不同类别,利用花、鸟、鱼、虫和神话人物故事等艺术形象作为题材,体现和适应辽南和东北地区民族、民俗的欣赏习惯。
  
  盖州风筝制作工艺精巧,且有独到之处。作坊里商品风筝的制作方法一般是:先在纸上画出草图或小样,依据图样下料。使用材料城乡略有差别,城镇大部分用竹子、农村用秫秸(高粱秆)做骨架。专业制作者在结构上强调精化、合理,竭力避免多余的材料。将料去表皮、竹黄,小料用油灯或蜡烛、大料用炭火烤制成型,用“叨线”绑扎好后开始裱糊。盖州风筝大都采用处理好的薄棉“土布”作面料,把胶刷在骨架蒙面部分,待胶稍干时将布蒙上压实,胶干后,用刀或剪子将“飞边”割掉即可。精品风筝的骨架不用绑线捆扎,而是采取类似木工接榫的方法,在骨架交接点处用刀具手工刻槽、卡铆、胶合,使两根或两根以上的竹条重叠交接在一个平面上,没有突起的感觉,自然交接而不见交叉的痕迹。小骨架在交接处以手工钻孔,用“竹钉”穿过,用胶粘合,待胶干后,除去“钉头”、“钉尖”,用细砂纸打磨平整,呈自然流线型。精品风筝上均有绘画,如手绘“梁祝”,墨线画好后,待其干透,用黑、白、灰色,稍加胶液上色。由于对比合理、适当,风筝色彩艳丽、明快,具有鲜明的个性。又由于面料有一定的厚度,色彩饱和,留空效果极佳。薄棉土布厚重,制作大、中型风筝可以扬长避短。风筝颜色上好后即可拴线,人物硬翅风筝上线与上翅平行,下翅向上拢,自然成三角形,在翅外一点系好扣后即可。民间自制风筝一般均用秫秸在灯火下烤制成型,糊上较厚的窗户纸,亦有绘画,但更多的是用彩纸、彩布。
  
  盖州风筝是当地乡土民俗、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由于满汉杂居的历史文化背景,盖州风筝体现了辽南乡民的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成为中国重要的风筝制作工艺流派之一。盖州风筝手工技艺具有独到的民俗艺术价值,曾被称作“关东派”、“辽南派”、“盖州派”。2006年,盖州风筝被列入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责任编辑:小悟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