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芝文:写陶瓷微书 著匠心文章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王芝文在陶瓷上写微书
  
  “我天天都在做芝麻大的事!”借用名字里的“芝”字,王芝文笑着说。这“芝麻大的事”,就是将微书写在陶瓷上,字小如芝麻。王芝文一写就是30多年,乐此不疲。
  
  王芝文的陶瓷微书作品远看是一件造型艺术品,近看又是一幅画,只有拿起放大镜才能看得出是密密麻麻的微书文字。比如,其作品《倾国艳》远看是一幅牡丹花图案,但在放大镜下,那柔若无骨的花瓣、挺拔的翠叶却变成了10万多个苍劲有力的针头小字,即《易经》《书经》全文,观者莫不称奇。
  
  在王芝文陶瓷微书艺术馆里摆放了一件“镇馆之宝”——陶瓷箭筒《三国志》。这是他历时7年创作完成的,上面共书写了35万多个繁体字,让人叹为观止。“潮汕人有一句话叫做种田如绣花,所以功夫细的大有人在,我的特别之处在于,古人只是在绢上、纸上写微书,而我将其运用到陶瓷上。”王芝文说。
  
  王芝文是广东汕头人,留着一头微卷的中长发,黝黑的脸颊。他从小就爱好书法和美术,写得一手好字。1989年从汕头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陶瓷厂负责陶瓷设计,后来又进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设计系学习。30多年前,王芝文突发奇想:将微书写在陶瓷上。随着不断研习,王芝文的字越写越小,小到每平方厘米的瓷面上能书写100多个繁体字。这还不够,他还把微书写成画,使它集书法、绘画、诗词、古文、陶瓷于一体,被专家认为填补了我国瓷艺的空白。2014年底,陶瓷微书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陶瓷微书要成为一件作品,需经过3次烧制,分别是烧成坯、上墨后再烧、上色后再烧。对王芝文来说,每一次烧制都是几天几夜的煎熬,“直到作品成功烧制出来,我才能放下心头的大石。”
  
  近年来,王芝文带着他的陶瓷微书作品频频在海内外参展。其作品先后在法国卢浮宫、英国大英博物馆等艺术机构展出,获得过国家级和省级金奖30多项,被国内外多个重要机构收藏,还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首脑和政要。除汕头外,他还在北京、广东东莞建起了王芝文陶瓷微书陈列室。
  
  王芝文工作室一楼入门处挂着一幅“微书一绝”的书法作品,这是行家们对他的肯定。不过,王芝文却担心陶瓷微书成为他一个人的艺术。他认为,要做好陶瓷微书,需要具备心理素质、书法功底、美术基础、古文素养、陶瓷知识等七大要素,缺一不可。因为要求高,不少人知难而退,能坚持下来的寥寥无几,在他所有的学徒中,尚无一人能出师。他担心,如果未来不能找到更多的传承者,这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就有失传之虞。
  
  王芝文表示,他将不遗余力地传授陶瓷微书技艺,注重传承与创新,不断积累经验,使陶瓷微书在艺术风格上更加多样化,提高其艺术含量,凸显其文化价值。“为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我将带着陶瓷微书走向世界,与各国的艺术界同行进行文化交流,提高国际影响。”他说。
责任编辑:小悟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