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与尼克松握手照片背后
2018-07-01 14:22:52 来源:非常历史 已浏览次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点30分,美国总统尼克松乘坐的"空军一号"飞机降落在北京机场。尼克松及夫人急忙走下舷梯,向前去迎接的中国总理周恩来伸出了手。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手握在一起,结束了20多年的隔绝状态,标志着中美关系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尼克松与周恩来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张照片,自它被公布那一刻起,就注定成为摄影作品之经典。当美国总统尼克松紧紧握住周恩来的手的第二天,它就跨出国界,很快登上世界各大报纸版面,旋即被西方人冠以“中美交往的珍贵瞬间”、“经典时刻”。但静心细品,方发觉这照片拍得的确精彩,拍摄者有对中国当时政治气候的独特把握能力。
如果说法国文学家普鲁斯特凭一部《追忆似水年华》奠定了自己在国际文坛的独特地位,那么,拍摄出此照片的中国政治舞台上当时最活跃的摄影家杜修贤,完全可以凭此照片,跻身国际摄影家行列。原因之一就是:拍摄者可能与所有当时的西方摄影记者相比,有对当时中国政治时局更深的理解与把握;尤其重要的是,通过拍摄,把这种理解与把握,酣畅淋漓地展示出来。
在数码相机普及到幼儿园的今天的年轻人眼中,老杜的那张照片,可能几乎没有什么太特别之处。不过就是周恩来有些往后仰,而尼克松稍微有些主动罢了。但就这一刹那间动作的捕捉,几乎是很多摄影记者无法完成的任务。因为,当年的周恩来所处的政治环境,在今天看来,可以说是很险恶的。周围几乎没有支持他拥护他的当年一起长征过来的老战友,他的周围,只有“四人帮”及其爪牙们。
在这种环境下,要不偏不倚地处理好对美关系,成为了周恩来一生中最大的挑战之一。他私下曾叮嘱过老杜,一定要拍出美国人是“主动前来”拜访的味道的照片出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不被“四人帮”抓住“倒向美帝国主义”的政治把柄。而如何能拍出这种感觉,则要依靠老杜的临场发挥了。而且,关键一点是,老杜还不能出一点纰漏,因为,这是在全世界瞩目下,经过三十多年的彼此敌对与无交往,中美两国领导人的第一次握手,不可能有补拍的机会的。
结果,用当年的流行语就是,老杜胜利地完成了周总理交给他的政治任务,而且完成得非常出色。
周恩来与尼克松的握手照,在国内所有大报纸上刊登后,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而几十年过后,当我们来到当年随美国总统尼克松一起来中国的美国著名杂志《生活》网站,找到当年美国拍摄者拍摄的照片后,不难发现,美国人的确比中国人简单多了,他们没有政治上的太多考量,也没有政治环境意义上的过多思考。他们关注的,不是谁主动谁不主动,而是更急着使自己成为在美国本土发出两国领导人握手照片的第一人。
显然,政治制度上的不同,和中美两国文化背景的大不相同,造成了彼此各自关注焦点的不同,甚至有些南辕北辙。
周恩来关注的,不是电视直播,因为当时的中国,不像今天,几乎所有中国人的家庭里,都没有电视。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还是报纸,而报纸中的王中王,不是别的,就是《人民日报》。而照片是第二天必须在《人民日报》头版刊发的。所以,周恩来更关注的是静态的照片,而不是其他。因此,拍出一张不让自己显得主动的照片,就真的显得十分重要。
反观尼克松,他则把到达中国的时间,安排在美国的电视“黄金时间”。因为,根据《尼克松回忆录》,之所以这么安排时间,是因为他要给自己的连任竞选,打下更好的选民基础。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