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最好的越窑可以进贡

  青瓷是中国陶瓷家族中最大的一支,中国陶瓷最早就是从青瓷开始的,早在商代就有了原始的青瓷。
  
  早期人们对瓷器色彩的追求是被动的,还不能主动地对烧造色彩进行掌控,所以只在偶然的情况下瓷器才呈现出青色。不过这种青色与后世青瓷的青色有天壤之别,有的时候呈现黄色,有时候呈现褐色,有的时候只是闪着一点儿青。
  
  越窑是青瓷中最重要的一支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到了唐宋时期,中国人烧造的青瓷就非常完美了。越窑是青瓷中最重要的一支,出现得最早,历史悠久。越窑是唐代最著名的窑场,位于长江以南,“南青北白”形成了青白对峙的局面。唐代的青瓷颜色偏黄,到了唐代后期、五代乃至北宋初期,开始出现湖绿色的越窑,非常漂亮。
  
  越窑青釉刻花莲纹五瓣花口碗 口径14厘米 观复博物馆藏
  
  上页(上图)的这只越窑青釉刻花莲纹碗呈五瓣形。在五代,碗形大多呈五瓣状态,到了北宋一般呈六瓣。它的纹样很接近北宋的特征,所以这只碗很可能是五代末年至北宋初年的。
  
  碗底有支烧痕迹,足是裹足,清晰可见,表面有细碎的纹饰,叫作“篦纹”,是用竹子做的带齿的工具刻出清晰的纹理。以颜色论,越窑的巅峰状态出现在五代到北宋初年这一时期,颜色非常漂亮。
  
  陶瓷仿金属器的纹饰在唐代非常流行
 
  
  舞狩猎纹八瓣银杯 口径9.1厘米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这是一个越窑的温碗,碗里原来有一把壶,壶里装着酒,壶已遗失。这只温碗呈八瓣形,碗身上有极细的纹饰都是花卉。此外,碗的圈足外撇。
  
  这只碗的造型非常像金属器,比如铜的、银的,甚至像金的。用陶瓷仿金属器是唐代瓷器的特征,尤其是名贵瓷器。这种仿金属器的纹饰在唐代非常流行,后来影响到辽代。而与辽代早期同时代的五代,其青瓷尤其是越窑,也会呈现金属器的某些特征,比如它的花口有金属折翻的效果,瓷器一般不做这种效果,因为很难做。

   
  唐代 越窑青釉锥花花卉纹花口钵 口径20.5厘米 观复博物馆藏
  
  盛唐的越窑与唐代晚期到五代时期的越窑比起来,颜色更加青翠漂亮。这件青瓷温碗与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的颜色非常接近。和法门寺的宝藏一样,大量出土之物让我们后人重新看到了他们真实的面目,有幸目睹先人创造的灿烂文明。
  
  观复学堂
  
  1 越窑的窑址位于哪个省?
  
  马未都评:越窑是南方最大的窑系,它的分布比较广泛,窑址位于浙江省。浙江省是早年吴越国的属地,所以称为越窑。从绍兴、上虞、余姚到慈溪,沿海岸线这一带,是越窑窑址最集中的地方,余姚的上林湖位置最佳,它占地不到3000亩,周围的窑口都是烧制越窑最好的窑厂,也是越窑的中心,不过越窑周围辐射出去的窑厂也非常多。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是最富强的国家,统领十三州,主要的地区就在今天的浙江省,同时包括福建福州的部分地区以及江苏苏州的部分地区。

  
  东汉 布纹四系罐 高22.6厘米 慈溪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这一地区在东汉时期就能烧造出非常成熟的青瓷,虽然瓷器表面还经常出现疙瘩,釉面不像后来的青瓷那么光洁,但它所呈现出来的特征已经清楚地表明了它是唐代越窑的前身。三国两晋南北朝以后,越窑逐渐发展起来。到了唐代,越窑越发成熟了。唐人对越窑的评价是“如冰类玉”,从这样的文学描述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越窑是一种比较透亮的、玻璃感很强的陶瓷。
  
  五代 越窑青釉宝珠纽带盖执盖 观复博物馆藏
  
  上图一是一个五代时期的越窑执壶,颜色呈青翠色,在转折的地方有积釉,显得更绿。
  
  五代时期的瓷器,不论南方窑口还是北方窑口,多数呈五瓣形。这种造型特征不仅仅体现在越窑上,其他窑口也有这个特征。
  
  2 法门寺宝藏从入封到出土,相隔多少年?
  
  马未都评: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出土了很多文物,越窑也在其中,而最引人瞩目的秘色瓷是在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出土的。这些秘色瓷是唐朝后期(874年)入封的,于1987年出土,中间相隔1113年。
  
  法门寺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建筑,它是因塔建寺,即塔先建成再成寺。据传佛祖释迦牟尼圆寂以后,舍利子被分成84000份,其中19份传入中国,建成19座宝塔,阿育王寺是最早建立的一批寺院。
  
  唐代初年,阿育王寺更名为法门寺。法门寺所藏的宝物自874年最后一次埋入地宫,就再也没有机会打开了。1981年法门寺遭雷击以后坍塌,1987年勘查人员在整理地宫的时候偶然发现出土的文物,举世震惊。
  
  这些文物中最重要的是越窑,也叫秘色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秘色瓷都只有文献记载,而没有实物比照,即使现实中见到了秘色釉实物也无法对证。法门寺的出土文物使秘色瓷的千年之谜真相大白,这些宝物入地宫的时候都记入了衣物账,记载的秘色瓷一共13件,而地宫里正好出土了13件秘色瓷,这13件都是国宝。
  
  晚唐诗人陆龟蒙在《咏秘色越器》中这样评价越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霄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这是古人在诗歌中首次提到秘色瓷,秘色瓷是“秘密之色”的意思,也就是轻易不示人。唐代最好的越窑可以进贡,而这种青瓷“秘色”,一般人是看不到。法门寺的出土文物,让一桩纠缠了陶瓷界很久的悬案真相大白。
  
  3 陆羽是哪里人?
  
  马未都评:唐代提到越窑的文献很多,陆羽在《茶经》一书中将越窑和邢窑之间的比较写得很清楚。
  
  陆羽是湖北天门人,《茶经》是他的茶学专著。中国人喝茶的历史有2000年了,从汉代就开始喝茶。陆羽著《茶经》,细述茶的知识,茶的工具以及茶的烹制、冲泡的方法,以及其中注意事项等,这是一部非常完整的著作。
  
  《茶经》影响了后世1000多年的茶文化,到今天为止,所有经营茶的人,无论是种茶、采茶还是卖茶叶,都是把陆羽奉为“茶圣”。在中华文化圈辐射范围内的国家,包括日本、朝鲜、韩国,所有饮茶者都深受《茶经》的影响。
  
  陆羽在《茶经》中的记述很有趣:“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大意是说:茶叶是南方一种很好的树;“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是高度,而非茶树的直径;“其巴山峡川”指的是四川地区,在唐代,这一地区的茶树很大;“有两人合抱者”,说明这茶树非常大,人需要到树上将树枝砍下再到下面将树枝拾起来,这是当时采茶的景象。
  
  现今便利的采茶方式,是古人在茶叶培育种植中逐渐演化的,注意控制茶树的生长,方便采摘。目前在云南普洱地区,还有一些比较大的茶树,需要上树采摘。
  
  另外,陆羽在写到“茶之具”的时候,先说“若邢窑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他把邢窑与越窑进行比较,说邢窑像银,而越窑像玉,在这一点上,邢窑不如越窑。此外,“若邢瓷类雪,则越窑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陆羽认为,冰的文学魅力超过雪。最后,“邢窑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责任编辑:小悟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