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与匠心》非遗西溪小花篮 编织奶奶的旧时光

  西溪小花篮,在非遗传承人洪立萍的手上,一条条竹篾上下翻飞,十几分钟就可以编出一个成品花篮。洪立萍道,编织小花篮的手艺是奶奶传下来的,现在能够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自己感到很欣慰。而关于奶奶的回忆和百年来的旧时光,就被拢在这一只只五彩的小花篮中。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6月21日,KK直播原创非遗系列直播节目《匠人与匠心》,前往西溪湿地河渚街小花篮竹编铺,在10002直播间,西溪小花篮第三代传承人洪立萍,一边编着小花篮,一边讲述着它们百年传承的历史。
  
  西溪小花篮从清末流传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现在被评为浙江省非遗项目。洪立萍回忆,自己六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跟奶奶学编小花篮,手里一把劈竹篾的刀,也是奶奶传下来的,也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杭州菜篮、六角蓝、元宝篮、发财篮、花盆篮等12种不同的花篮,12种编织方法,从选材、撕篾、上色、搭底、编织、别口、收边、插篾成为成品,八道工艺道道用心讲究。竹子一定要是冬日选材,在西溪沿山河一代挑选2年以上、生长在向阳方向的苦竹,才能晾出最适合编小花篮的竹篾材料。而最重要也最难的工艺,就将手腕粗的苦竹,先用刀劈,再用牙撕,撕成2mm宽、2mm厚的12层竹篾。洪立萍奶奶老年时,因为撕过太多竹篾,门牙早已掉落,就用嘴唇撕,而洪立萍现在也是为此,早早镶上了烤瓷牙。
  
  上世纪五十到八十年代,西溪小花篮在杭州旅游市场十分畅销,一度出口欧美。但中间一段时间,却因赚钱太少,让这项技艺几乎面临失传的危险。洪立萍也曾在西湖做过八年船娘,但她心中依然存着对小花篮技艺的坚持。随着近几年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洪立萍在西溪开了自己的小花篮竹编铺,在编织工艺上反复琢磨,更加精细,样式也不断创新。还将小花篮这项技艺带进各个小学,让传承从孩子起就奠定基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节目过程中,洪立萍还让主持人王逸亲手尝试劈篾编篮,通过直播互动,让观众对西溪小花篮有更直观的认识。KK直播原创的非遗系列直播节目《匠人与匠心》,也将在未来继续带给观众更多非遗技艺的展示,让璀璨的中华传统文化通过直播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助力文化瑰宝的发扬和传承。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均来企业宣传,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请注意可能的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责任编辑:翊轩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