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青瓷虎子的历史
西晋青瓷虎子(见图),高26.8、长28.5厘米。青瓷是表面施有青色釉的瓷器,有“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磐”等特点。这件青瓷虎子作伏地仰头长啸状,双眼突鼓,威猛有神。头高高昂起,嘴巴张开得有些夸张,形成圆形的器口。胸挺腹圆,丰满圆润,虎腰内收,威风凛凛。胎体厚重,坚硬细致。通体施青釉,瓷质细腻,釉面光洁,色调沉静。周身饰条纹和圆形戳印纹,臀部饰条纹和连珠纹,线条自然流畅,呈现出虎的皮毛状貌。老虎四足曲蹬,作势欲起。虎尾上翘弯曲与颈部相连,形成提梁。
两晋时期,是我国瓷器成熟后的第一个重要发展阶段,瓷器生产由初级向高级发展,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方法相继出现,其制瓷生产发明、创造的一些工艺技术,对之后各个时期的陶瓷业的发展影响深远。“瓷”字出现于文字,以西晋人潘岳《笙赋》中“披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酃”的“瓷”字为最早。瓷器业以南方最为发达,尤以越窑、瓯窑为代表,青瓷占据了主导地位。青瓷是在坯体上施以铁为着色剂的青釉在还原焰中烧制而成,是我国古代著名传统瓷器中的一种,被誉为“清如玉,明如镜,声如磐”。这一时期,由于采用了齿状支钉间隔叠烧技术,手里面积大,分散了上面叠烧器物的重量,减少了青瓷器物的形变。
虎子出现于东汉,是三国、两晋时期主要器型之一,均为青釉,嘴大开口,背有提梁,下有四足,在造型上追求与虎形神似,六朝时与斗、火盆(鬼灶)、鸡笼、狗圈、谷仓(魂瓶)、碓、砻、磨等作为明器,常用于随葬。其用途有两种说法:一是盥洗用的盛水器,东汉郑玄曾言:“亵器、清器,虎子之属。”二是实用便器,即夜壶。唐代诗人陆龟蒙诗中“唾壶虎子尽能执,舐痔折枝无所辞”就曾提到,将之与唾壶并列,并与有些人献媚“舐痔”相提并论,虽然语带讥讽,但也道出了虎子曾作为溺便之器的功能。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亦将虎子视为溺器,他在《官制索隐》中提到:“汉初侍中,非奉唾壶,即执虎子也。”三国时期,虎子器身一般为较短的蚕茧形,提梁作奔虎状。西晋时期,虎子多作为男用溺器,承汉代铜虎子而来。器形由仿虎形变得日渐简化呈圆筒形卧虎状,装饰减少,由繁到简,显得更为实用。
整件器物基本上使用了拉坯成形的技法,使器型规整,达到胎体厚薄大体一致的效果。造型写实生动,修胎工整,瓷质细腻,釉色润泽,具有明显的西晋陶瓷浑圆矮胖、仿动物造型、仿其他质料的实用器物的特点。纹饰线条简洁明快,虽简单而又可见毛发须张,色彩斑斓色泽。虎身体型健硕,姿态端庄浑朴,神似卧虎,设计独具匠心,从中可管窥西晋时期青瓷制造艺术已达到了相当成熟的水平。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