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广惠肇碧山亭文物馆开幕 民众重温旧时岁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策展人将广惠肇碧山亭文物馆的地板贴上昔日甘榜山亭的地图,构思巧妙,展览也透过媒体、实物和照片方式呈现昔日甘榜山亭的生活。(新加坡《联合早报》/梁麒麟 摄)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新加坡广惠肇碧山亭文物馆正式开幕,近百名前甘榜居民回到碧山亭相聚叙旧,重温旧时岁月。贸工部长陈振声在开幕仪式上致辞时感谢碧山亭当年让出土地供发展,才有今天的碧山镇。

  筹备了将近两年的文物馆当地时间3日早9时正式开幕。罗华好(73岁)和罗瑞珍(67岁)从报章上得知有此活动以后,和其他兄弟姐妹约10人带着孩子出席。

  罗华好一家以前住在第二亭,她记得父亲每天早上都会带孩子们到茶亭去喝茶,对面有巴刹,她最想念巴刹里每碟2角钱的炒粿条。

  罗瑞珍形容昔日光景:“我们的家被坟山包围,还养猪、养鸡,喝的是井水。现代人应该不敢这样住了。看到文物馆的展览,我们很怀念以前的日子。”

  曾在碧山亭学校就读的何品桃(61岁)说,她每天必定会经过人们下葬的地方,但不会感到害怕。陈德隆(58岁)也回忆:“以前我们的学校在山坡上,只要有人出殡,我们就不读书了,站在窗口旁边看,因为太吵了,完全无法上课!放学后我们就看到整个山坡都是白色的鸡蛋花,地板还有纸钱和真钱。我们就把地上的一分钱一个一个捡起来。”

  文物馆的展示品很多都是由居民们捐出来的,包括旧地契、旧照片、离校证书等。把旧照片提供给文物馆的何仲良(59岁)说:“听到碧山亭要建文物馆,我很高兴。我们对这里的回忆都非常深刻。”

  80岁的蔡乙权和10个兄弟姐妹从小在甘榜山亭长大,他以前的家位于现在的莱佛士书院操场。蔡乙权非常珍惜在甘榜山亭的回忆,花了一年的时间,与七八个前居民讨论和请教后,凭记忆画出一张非常详细的地图,除了庙宇、巴刹和礼堂的位置,甚至连街道两旁有哪些店铺,卖些什么,店名是什么都一一记录下来,成为宝贵的历史资料。

  现在坐落于莱佛士书院旁边的广惠肇碧山亭曾是新加坡规模最大的华人坟场之一。广州、惠州和肇庆三属的广东人于1870年发起组织时,整个碧山亭占地324英亩,是现在三分之二的碧山镇。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碧山亭因政府的发展计划被令清山,居民纷纷搬走,只留下8英亩土地,供人们安放祖先的骨灰。

  陈振声致辞时说:“由此可见,碧山亭对我国的发展做出贡献,也是新加坡历史中宝贵的一部分。这是新加坡土地面积小的生存与发展之道。”

  他以英语致辞时表示:“新加坡进步的当儿,我们都想构建自己的回忆,但我们每个人的回忆都是基于先辈们的牺牲。没有他们所牺牲的过往,我们就无法建立我们的梦想。同样的,希望未来几代人也会为了让后代拥有更好的将来而分享我们的土地与资源。”

  年轻碧山居民吴炜豪(39岁,信息技术人员)和郭群(35岁,教育工作者)3日早带着6岁的女儿和4岁的儿子参观文物馆后表示,旧照片有助他们想象以前碧山亭的样子。

  碧山亭董事兼文物馆导览员关汝经(70岁)说,希望通过建立文物馆提升碧山亭的形象,那里除了是供人们安放先人骨灰的地方,也是文化与历史的传承地。

  他说:“我们力求成为一个文物和文史研究中心,也希望文物馆日后也能成为一个旅游景点。”(陈莹纮)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