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唐卡:运笔毫厘 神韵自现
2018-05-18 13:46:54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已浏览次

【绝活看点】桑吉东知:西藏著名勉唐派唐卡画师,参与布达拉宫、罗布林卡等多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壁画修复工作;完成过多幅由数以千万计的发丝般粗细的笔画组成的大型唐卡。
精选布料、润湿打磨、打线素描、定位起稿,桑吉东知(见上图,本报记者袁泉摄)眼前的一幅唐卡已经精心绘制了4个多月……他说,要完成这幅作品还需要勾线着色、描金、开脸等步骤,估计还要几个月才能大功告成。
唐卡,是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卷轴画,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唐卡凝聚了人们对美好、幸福、善良的向往,不仅是藏传佛教艺术的瑰宝,在世界艺术殿堂上也是能代表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符号。”桑吉东知是西藏著名的勉唐派唐卡画师,从小开始跟随叔父学习唐卡艺术,参与了布达拉宫、罗布林卡等多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壁画修复工作,其创作的《牦牛与西藏的历史》系列唐卡作品被西藏牦牛博物馆收藏。
“制作唐卡选用布料非常有讲究,必须是纯棉布,不能夹杂其他材质,不然在打磨的时候就会变质起毛”,桑吉东知介绍说,画布先要打湿,然后垫在木板上打磨,每次打磨都要阴干一次,然后再打磨,反复三到四次。
打磨完成后,就可以把画布绷到画架上。画布的绷展,要求也极其严格,绷布竹签之间的距离严格按照4个手指宽度限制,确保画布的绷紧度是一样的。
接下来就是打线、打草图。通过打线素描先画出骨架并确定比例,然后画上服饰、宝物等,最后再画上祥云、山水、建筑、鸟兽等。佛像的绘制有严格的度量比例标准,画师要经过多年的训练才能掌握。“佛像的头、身、手、眼,也都有严格的比例标准,这个部位放多少,那个部位放多少,是历代唐卡画师经验的凝结。”桑吉东知回忆,刚开始学习的时候,首先就要记牢固定的比例,额头、眉毛、鼻子都是按照严格比例绘制的,而佛像表情的每个部位比例又有差异。
接下来是上色,可以赋予唐卡绚烂夺目的色彩和气韵。按照之前的草稿构图对唐卡进行上色,颜料由矿物、植物和动物等原料混合而成。步骤也有严格讲究,先要上浅色,再上深色,最后上白色。
上色结束后的勾线,是唐卡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工序,勾线是用尖细的笔尖勾描出人物的纹路、服饰的线条等,刚开始是从藏青和黑色开始,然后再是红色、橘黄色。勾线结束后就是描金,“我面前这幅唐卡就要开始描金。”桑吉东知说,牛皮胶兑金粉也很讲究,需要画师精准地把握“火候”。
“这恰恰是唐卡的精髓所在,用比发丝还细的线条勾绘出表情,符合法度又有创新。起笔不容犹豫,收笔干净利落,精神不集中或手稍微发抖,都会破坏整体的美感。这就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桑吉东知告诉记者,一幅唐卡,尤其是大型唐卡,发丝般粗细的笔画数以百万计,甚至上千万。排列细密处连针都插不进,需要画师全神贯注地创作数月。
描金完成后,就要准备“开脸”。“开脸”时,会对缺颜色的地方进行修补,一幅唐卡最难的地方也正在于这个环节,因为这个步骤必须一次性完成。“精细的毛笔与画布接触的部分往往细如发丝,作画时画师一般都是悬肘悬腕,也就是只有毛笔和画布接触,人身体的其他部位都无法起到帮助,全靠指间的力道描绘线条。” 桑吉东知拿过一支毛笔,蘸了一下颜料,放入嘴里用舌头浸润,随即迅速地在画布上一气呵成。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