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组件文物讲述通州历史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昨天,《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上展文物共169组件(上图)。这些文物向观众展示了北京城市副中心考古部分成果和通州的历史文化。

 

  据首都博物馆策展人高红清介绍,展览分为“邈远时代”“秦汉变局”“水陆之要会 畿辅之襟喉”“天庾正供 商贾辐凑”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展品是在通州地区出土的石器等,阐释通州的自然环境对早期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二部分展示了汉代的通州。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通州潞城出土的一件印文砖。它是汉墓墓室铺地的石砖,正面印有圆圈纹、菱形纹。值得一提的是,在它上面还有九个清晰可辨的文字——“位公卿、乐未央、大吉昌”。这九个字反映出了汉代人们的幸福观。

 

  展览第三部分展示了金代时期通州地名上的变化。高红清介绍,1151年,金天德三年,金海陵王完颜亮于潞县城西约八里处,置通州,取“漕运通济”之意。这是历史上“通州”地名的首次出现。而这一关键性历史节点在展品上也有体现。在1975年通州城关出土的一件金代宣威将军石宗璧墓墓志拓片上,观众可以看到,“通州潞县台头村”字样。该墓志中明确出现了“通州”一词,可以算是目前关于“通州”最早的实物见证。

 

  在展览的第四部分,配合明清时期的文物,展示了通州的繁荣。其中一件“军粮经纪密符扇”引起了许多观众的注意。在这把扇子上,写满了各式各样奇异的符号。高红清介绍,当年各地漕粮运抵通州后,官府会委派雇佣的经纪人员加以验收。为了防止勒索舞弊等情况发生,制定出了密符制度。每一名经纪都有自己的一套密符,就写在密符扇上。在自己验收、转运的漕粮袋上,经纪用上好的“福炭”,根据验粮的情况,把自己的符形画在明显的位置。监察官员随时抽查袋内的漕粮质量,合格便罢,有不合格的,则对照着粮袋上的符形,查出真实姓名,然后按照朝廷规定,予以处罚。

 

  北京晨报记者了解到,该展览将持续至7月23日,免费对公众开放。

 

  首席摄影记者 李木易/摄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