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桃源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桃源图》高2.09米、宽近1米,为张大千暮年所作。从题款“时七十一年嘉平月”看,完成于1982年农历十二月。该画1987年在香港苏富比以逾187万港元拍出,曾收录于多本研究张大千的学术专著及图录,与现藏台北故宫的《庐山图》一样,堪称画家晚年泼彩泼墨的压轴杰作。画作上有高山、岩洞、村舍、桃花、渔船等物象,以泼彩泼墨法为之,当是陶渊明《桃花源记》文中捕鱼为业的武陵人误入桃花源的山水意境。

 

  张大千早年师法古人,曾临仿四僧、老莲,再旁涉明清大家,后追宋元,再后上溯隋唐到敦煌面壁三年,遂奠定其宗教、宫廷、文人、民间四大画类工写兼备的深厚传统功力。其传统积累加之游学东瀛、在欧洲会见毕加索而具有的开阔艺术眼光,使其融世界绘画之长、创泼墨泼彩之法成为可能。他与大陆的傅抱石,是建国后开山水画新风的杰出代表。

 

  从技法看,画家对泼墨泼彩技法掌握娴熟。该画先大致勾勒中部的山石树木及下部数丛桃花。然后自上而下由浓到淡地大幅泼墨,稍干后则以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泼洒堆叠,力求色墨相融。下方的桃花则以胭脂等色泼洒,干后点染白花,与深色树干、红色花簇形成黑白灰层次。然后在上方大块深色的虚空处勾画“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人所居的屋宇楼阁。最后在右下黄金分割处长题并钤印。左下部的空白处,是从狭窄山洞倾泻而下的一片溪流,画境类《桃花源记》文中所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溪流中有渔船点景,上有蓑衣渔人弓身用力划舟前行,似是文中的渔人写照:“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全画设色古雅,色墨交融,虚实相生,意境悠远。上部沉着的泼墨泼彩山石树木,与下部粉嫩嫣红的桃花形成强烈对比,加之溪边渔翁、山后村舍,有世外桃源之境。该画构图取郭熙《林泉高致》“自山前而窥山后”的“深远”法,而境界似是韩拙《山水纯全集》“幽远”法的注脚:“景物至绝,而微茫缥缈者,谓之幽远。”该画亦有不足,一是上部深色过满,缺乏层次而有压抑之感,空白所缀村舍也颇勉强;再是题款处为近山一隅,字满壁实而相碍。

 

  1976年,张大千定居台北外双溪,这是他的新世外桃源——摩耶精舍。然而因迁入者渐多,变得不再幽静。正如题款中朋友笑言:“自君定居溪上,卜邻买宅种花,鸡犬相闻,灯相照,君欲避喧,其可得乎?”画家顿感桃源难寻,遂自嘲:种梅结实双溪上,总为年衰畏市喧。谁信阿超才到处,错传人境有桃源。先生一生游历大千世界,艺术及人生皆在寻觅世外桃源,而桃源安在?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