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二维码构建大文博圈——宁波聚焦移动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宁波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数量众多的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利用好、宣传好这些宝贵财富,让更多人了解历史文化、关注文化遗产,宁波市文保部门充分利用移动端,利用文物二维码构建全市“文博圈”。

  一是共享多平台资源,实现“掌上文物”一点通。 2017年,宁波市文保所主持开发了不可移动文物二维码,每个二维码对应我市一处文保单位(点),让二维码成为了文物古建的“网络身份证”。2017年三季度,这些二维码开始安装于各文物保护单位(点)入口醒目处或者文物标志碑上,目前已完成全市所有国保单位,绝大部分省保单位等各级文保单位(点)近750处。通过扫一扫,所处文物的图片信息、基本介绍、历史演变等内容就会跃然眼前,市民动动手指就能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让每个文物都成为24小时开放的文保单位,形成“人人了解文物”的局面。一方面,这些信息与“宁波文化遗产保护网”互联互通,一旦信息有所变化或者增加,后台工作人员将及时更新网站内容,与此同时,二维码里的信息也会实时更新。另一方面,该二维码还与“宁波文化遗产”微信公众号互联,通过文物二维码可一键进入公众号,从中更多的了解我市文物博物方面的动态。另外,为更好的服务于该二维码,宁波市文保所先后主持开发了“宁波市不可移动文物记录档案数据库”、“宁波市‘十三五’文物保护项目数据库”、“宁波市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管理平台”三个管理平台,技术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共享,为该二维码顺利开发和运行奠定了基础。

  二是满足多样性需求,打造“智慧服务”一站式。目前,文物二维码内嵌多个模块,来满足市民游客多项需求。一是查询需求。除能查询宁波全大市各文物保护单位(点)名录和信息,还能同步查询全市历史文化名镇(村)、历史文化街区、各类博物馆乃至全市各文物旅游资源,让市民足不出户,便能享受一站式全查询服务。二是导航需求。通过二维码中“我的位置”,市民将实现“一键出行”。该功能依托百度地图,将宁波所有文保单位(点)位置纳入其中,形成一张“文博地图”。除了能实时定位所处具体位置外,还具备导航功能,提供骑行、自驾、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供市民选择。三是监督需求。文物二维码中内设了“保护区划”和“监督举报”功能。保护区划是一个文保单位的护身符,通过二维码查询保护区划,能让全社会知晓文物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及保护要求,是让市民投入到文物保护行列的重要途径。而监督举报则是让游客充分发挥“业余文保员”作用,将文物情况和建议实时上传到宁波市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管理平台,以实现文物监督“无缝对接”,形成“人人保护文物”的局面。

  三是持续多维度开发,助力“文化旅游”一盘棋。为把宁波的“国家宝藏”宣传出去,宁波市文保所以文物二维码为基础,多措并举,力争刷亮这些宁波名片。一方面是持续升级,动态开发。材质上,从最初的亚克力板升级到现在的铝板,减少环境和人为因素对户外二维码牌造成的损坏;外观上,对前期已制作完毕的文物二维码进行二次视觉提升,设计成创意二维码,用明亮色彩、意象元素来突出每个文物的文化内涵。目前首批我市31处国保单位已基本完成创意二维码的设计,下阶段,这些创意二维码将会出现在后续开发的一系列文创产品中,用文化影响助力我市“全域旅游”;功能上,为让市民通过二维码更加直观的“欣赏”文物,新增了“全景导览”功能,利用3D实景,让游客在方寸之间全方位领略文物之美,目前该功能已覆盖我市天一阁·月湖景区内所有文保单位(点),为其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添砖加瓦。另一方面是线上发力,扩大影响。为了进一步把文物二维码推广到市民群体中去,市文保所开展了多次文物二维码线上推广活动。通过有奖问答、集福赢红包等深受市民喜爱的形式,赋予文物新时代的气息。在活动中普及文物二维码,利用新媒体扩大传播力和影响力,同时也在线上面向社会各界征求对创意二维码的意见建议,形成“人人关注文物”的局面。(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柯明清)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