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研制歼-10的幕后故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16年11月12日,中国首位驾驶歼-10战机飞上蓝天的女飞行员余旭在飞行训练中不幸牺牲。消息传出,人们在痛惜之时,更对像余旭这样为中国空军奉献青春、热血,乃至生命的英雄们表达着敬意。

 

  余旭曾驾驶的歼-10飞机,历经10多年的艰辛岁月研制成功,是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凝聚着几代航空人的心血。

 

  ■本报见习记者 雷册渊 整理

 

  “勒紧裤腰带也要搞!”

 

  “勒紧裤腰带也要搞!”这是不少“歼-10人”印象最深的一句豪言壮语。

 

  上世纪80年代,相关部门提出要造一架适用21世纪的先进战机,但这样一架自主研发的战机,其所需的人力物力远远超出当时的国力。但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听后,极具远见地批示了这么一句话。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国在苏联的帮助下,先后引进生产了米格-17、米格-19、米格-21等先进战机,分别命名为歼-5、歼-6、歼-7型歼击机。这几种歼击机与同时代的世界先进战机相比,属于比较先进的机型。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世界空军装备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期,大量新技术应用到航空领域。这期间,美国、苏联、法国、英国等国家竞相研制出更为先进的第三代战机,并于70年代中后期开始装备部队。然而,中国在这期间却经历了十年“文革”动乱,加上中苏关系完全破裂,中国航空工业唯一的出路就是走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现在军队沿用过去的经验是不行的”,他在谈到中国空军发展战略时明确指出,“首先要有强大的空军,要取得制空权。否则,什么仗都打不下来”,从而把优先发展空军摆到了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首要地位。

 

  1982年,邓小平在听取了国防科工委副主任邹家华的汇报后,明确提出要搞一架新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飞机,国家投资5亿元人民币。随后,这项研制任务交给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不久,该所就拿出了新型战机研制方案。1986年1月,邓小平批准新型战机研制方案,由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下发文件,批准歼-10立项研制,代号为国家重点工程“十号工程”。

 

  采用全新设计理念的第三代战机

 

  在研制歼-10之前,中国的现有空军装备大都是仿制苏联系列。尽管歼-8飞机是中国首次自主研制的第二代先进战机,但在总体上仍然没有脱离苏式飞机体系的影子。当时新上马的歼-10是以世界第三代战机为目标的,因而在设计思想上必须要采用全新的设计理念并摆脱原有体系的束缚。

 

  然而,研制第三代先进飞机,可供借鉴的东西太少,面对这样的形势,中国设计人员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开拓,去创新。

 

  先进的气动布局是自主发展先进战斗机的基础。歼-10飞机研制初期,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宋文骢就清醒地意识到,新机研制必须充分应用当前国际航空领域的先进技术。因此,他从开始设计时就锁定当时最先进的“鸭式”气动布局,并提出必须攻克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他身体力行,带领气动专业的设计人员,投入模型生产、风洞试验、数据分析、布局改进等繁重的设计试验,采集并处理上百万个气动数据。

 

  在新型战机方案论证会上,宋文骢对新机的气动布局、战术技术要求、飞机性能品质、系统结构、火控系统等进行了全面分析和评估,四个小时的论证报告赢得全场喝彩。至此,中国新一代歼击机有了雏形。当时,还没有正式命名为歼-10,而是统称为“新歼机”。

 

  歼-10飞机由16个大系统、91个子系统组成,涉及航空、航天、电子、兵器、化工等行业和军队的120多家单位。对于各系统的重大技术方案、设计方法、途径、试验方案和关键试验设施建设,宋文骢总是亲临现场,拍板决策。面对这样一个无比庞杂的需要实现综合集成的大系统,宋文骢精心协调,使一大批多学科交叉的技术问题迎刃而解。例如,他建立起严密的重量控制体系,在国内飞机研制上首创重量承包先例,使歼-10飞机的实际重量比原设计目标重量减轻了26公斤,创造了重量控制的最优纪录。

 

  在全空军选拔歼-10试飞员

 

  与研制进度同步,航空工业部和空军在全空军联合选拔试飞员。在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最初选拔的24名试飞员首先开始做平显的适应性试验,他们从最基础做起,一改过去习惯的座舱仪表,而必须习惯于变幻无常的平显画面,并依据画面显示作出准确判断。在试验中,要求试飞员以0.3秒一次的频率进行100次判断,1次也不能错!最后,雷强第一个通过这项测试,卢军第二,空军某基地一位参谋长名列第三。当时只有他们三个人通过了测试。

 

  由于新型战机研制周期较长,部分当年选拔的试飞员,因达到最高飞行年限陆续退出了。于是,又在全空军试飞大队和技术军官中选拔了第二批共19名试飞员,并成立了“新歼”试飞小组。后来,为了精干队伍和提高效率,在“新歼机”试飞小组中选拔出9人,作为首批试飞员小组。这期间,首批试飞员小组全面介入新型飞机的设计,开创了中国试飞员直接参与飞机设计的先河。

 

  随着首飞日益临近,对首席试飞员进行了新一轮选拔。初定首飞时共设立了5个试飞员岗位,于是再次从9人的首批试飞员小组中选出了4人,再加上当时空军第三试飞大队大队长,构成了后来的5人首席试飞员小组。经过一系列严格选拔考核,最后,确定雷强、卢军两人为首席试飞员重点培养对象。1993年,国家派两人去国外接受培训,重点飞苏-27、苏-30飞机和尾旋等课目。不料卢军在一次飞行事故中牺牲,领导决定让雷强一个人出国接受培训,但他不赞成,提出再选一个试飞员与他一起学习。最终,又选拔了李存宝,同雷强一起赴国外接受培训。

 

  在国外接受培训,授课是没有教材的,雷强全靠自己的超强记忆和快速笔记记录授课内容。他边记录边画图,学习笔记和绘图一次成型。翻开他的笔记,俨然就是一本现成的教科书,这为后续参加培训的试飞员提供了教材。经过三次出国培训,歼-10试飞小组成员如期完成了首飞前的各项准备。

 

  歼-10冲天,一鸣惊人

 

  1998年3月23日,第一架歼-10飞机停在起飞线上,蓄势待发。为了这一天,航空工业上百家单位的科研人员和员工付出了10多年的艰苦努力。

 

  雷强被任命为歼-10首飞人员。对于雷强来说,能够担此重任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领受任务后,他把所有能做好的准备都力求做到极致。他暗下决心,只要飞机不在空中爆炸,就一定把首飞任务完成好,把飞机安全飞回来!

 

  首飞这一天,雷强起得特别早,一看天气很好,心情也格外爽。可是,吃过早饭后,天气突然变差,达不到开飞的条件。首飞要求云底高度大于3000米,能见度大于5000米。可这时能见度还不到2000米。于是,整个试飞现场都陷入一种漫长、焦灼的等待中……

 

  下午3点30分,天气转好,雷强穿好抗荷服后准备登机。许多人前来为雷强壮行。雷强对飞机进行了最后检查后,即向塔台指挥员报告检查完毕,一切正常。当一切就绪后,他向塔台报告:“××请求起飞。”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雷强驾机呼啸着冲上云宵。

 

  歼-10飞机上升到预定高度,雷强按首飞试飞方案进行一系列动作和课目试飞,改平、加速、减速、模拟减速下滑,接着超低空通场,旋即又做了坡度和滚转响应测试,一转眼就完成了预定的试飞课目。按原计划在机场上空飞完三圈就该落地,雷强发现油料还有剩余,就请示再飞了一次低空通场。17分钟后,新型战机在空中做了一个漂亮的小航线,平稳降落在跑道上,整个机场顿时一片沸腾。走下飞机的雷强兴奋无比,看着刚飞过的飞机自豪地说:“这才叫真正的战斗机!”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