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年前报纸刊登孙中山留给世人最后一份文献
2018-01-11 14:34:55 作者: 陈凤军 来源:沈阳日报 已浏览次
孙中山的三大遗嘱
如今,孙中山的档案十分珍贵。而眼前的这张《向导》将读者拉回到91年前。
孙中山临终前17天,即1925年2月24日,他知道自己的病已不治,就预立了三份遗嘱:有《遗嘱》、《家事遗嘱》和《孙中山致苏俄遗书》。前两份遗嘱由孙中山口授,汪精卫笔录。《孙中山致苏俄遗书》则是由孙中山以英语口授,他的苏联顾问鲍罗廷等笔录。孙中山口授遗嘱后,在场的宋子文、孙科、孔祥熙、何香凝、邹鲁、戴季陶等人作为证明人在遗嘱上签了字。
当天,孙中山本来也要签字,但他听见宋庆龄在邻室悲泣,不忍心了,就没在遗嘱上签字。直到3月11日凌晨一时,他自知在世不久了,才在遗嘱上补签了名字。
三份遗嘱中,篇幅最长,最能体现孙中山反帝思想和联俄外交政策的,当属《孙中山致苏俄遗书》一篇。
该遗书经中共中央的《向导》报道之后,广泛流传开来。而国民党的报刊却反应迟钝。直到3月31日后,才有报道出来。
孙中山晚年得到苏联的帮助,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了他很大鼓舞,因此,他亲自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强调“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
在这份遗书中,孙中山表示:“我愿表示我热烈的希望,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欣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
这份《孙中山致苏俄遗书》成了他留给世人的最后一份文献。
李大钊与孙中山关系很好
“我研究孙中山有20年了。”沈阳收藏家、民革省直宁武支部成员詹洪阁告诉记者,他收藏与孙中山有关的史料、书刊、教科书、宣传画、钱币、邮票等已近千种。
詹洪阁说,《中山去世之前后》一文记录了孙中山的最后时刻,如实反映了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革命主张。文章署名为“罗敬”,但经有关专家认定,这是李大钊的笔名。
李大钊与孙中山有着良好关系。1922年8月28日-30日,我党中央召开西湖会议,决定中共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会后,李大钊受党的委托,专程到上海会见孙中山,这是两人第一次见面,而且一见如故,两人“畅谈不倦,几乎忘食”,会谈极为成功。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定李大钊为大会主席团五名成员之一,还让李大钊分别在预算、宣言审查、章程审查、宣传问题审查等委员会担任委员。在此次会上,孙中山正式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从此,李大钊与孙中山的情谊更加深厚。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