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遗址破保护难题 百余项重点文物工程享成果
2018-01-11 13:09:12 作者:冯志军 来源:中国新闻网 已浏览次
敦煌研究院9日披露,该院凭借“干旱环境下土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于日前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作为文物保护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这项研发成果被广泛应用于甘肃、新疆、宁夏等10省(区)113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
“干旱环境下土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由敦煌研究院联合兰州大学、西北大学、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和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共同完成。
该项目针对我国干旱环境土遗址快速损毁消失且缺乏科学有效保护的现状,通过20多年连续不断的技术研发与攻关,逐步建立了干旱环境土遗址保护的基础理论,构建了土遗址保护科学的理论框架和技术体系,形成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关键技术,解决了困扰土遗址保护的诸多技术难题,引领我国土遗址保护行业逐步走向国际。
土遗址是以土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发源与衍化的直接实物证据,是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历史根脉,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主要分布于干旱环境和丝绸之路沿线,如长城、玉门关、交河故城、西夏陵、元上都等。
由于长期遭受风蚀、雨蚀、冻融、地震等多种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影响,土遗址出现了坍塌、掏蚀、开裂、表面风化剥离等多种病害,大部分濒临消失,亟待保护。
由于必须遵循不改变原状的原则,岩土工程及其他领域成熟理论和技术无法直接应用,世界范围内又缺乏土遗址保护理论、加固材料、技术与装备,使得土遗址保护成为文物保护领域公认的世界难题。
自1992年以来,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重点项目的持续支持下,经过20多年不懈努力,构建了我国土遗址保护基础理论,发明了系列保护加固材料,研发了一整套保护专用技术和装备,实现了土遗址保护科学化和规范化。
该项目成果先后荣获全国十大(佳)文物保护工程7项,交河故城加固工程被业界誉为“土遗址保护的范例”。成果的有效应用为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直接保障了元上都遗址、丝绸之路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