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湖“越窑故事”更新 首次出土“秘色”字样

上林湖后司岙窑址远景-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林湖后司岙窑址远景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罗湖师秘色木宛”匣钵

 

  有关于上林湖,最近的几次“刷屏”时间都停留在2017年。

 

  2017年2月25日,在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慈溪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浙江上林湖后司岙秘色瓷窑址考古发掘研究的重大成果:上林湖是唐宋时期越窑的中心窑场,也是唐、五代至北宋时期全国的窑业中心。后司岙窑址作为上林湖越窑遗址中最核心的窑址,是晚唐五代时期秘色瓷的主要烧造地。

 

  2017年4月12日,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入选“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一抹“千年翠色”惊艳了所有人。

 

  2017年12与2日,上林湖越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入选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未来,这个中国目前烧造历史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古窑址群将在考古研究与保护展示中继续诉说珍贵的“越窑故事”。

 

  一次次成果的出现让上林湖成为了热门地,有关于秘色瓷的种种猜测与说法也时不时在朋友圈抓住人们的眼球。不过,这段时间,上林湖似乎显得“静悄悄”,距离上次向公众公布重大考古成果也已过去了一年。这一年来,上林湖又有什么新发现呢?秘色瓷的神秘面纱是否又被揭开了一层呢?近日,上林湖后司岙窑址的考古领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建明博士又向记者抖出了不少干货。

 

  首次出土“秘色”字样


  窑工亦清楚自己在做秘色瓷

 

  于郑建明和团队而言,入围“十大”之后,考古研究工作又回归到后司岙古窑址现场。他告诉记者,2016年,考古发掘的重点在于该窑址的晚唐五代秘色瓷,2017年,则是北宋秘色瓷。

 

  只是,常常挂在我们嘴边的“秘色瓷”,其字样却从未在窑址出现过。这一点,也着实让人捉摸不透。莫非窑工们并不知晓自己烧制的是秘色瓷?

 

  直到去年,一件匣钵的出现将疑问彻底击碎。在一件瓷质匣钵上,考古专家发现了“罗湖师秘色木宛”六个字,“秘色木宛”三个字则与法门寺地宫衣物帐上的文字完全相同。这不仅是在窑址上首次发现 “秘色”字样,更再次证明瓷质匣钵就是烧造秘色瓷的重要窑具。“秘色瓷这个概念不仅存在于当时的宫廷、上层阶级和文人中,作为窑工,亦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做的是秘色瓷器。”郑建明说。

 

  北宋时期地层堆积。在这些破碎的瓷片中,考古专家们找寻着北宋早期越窑的面貌。

 

  在考古人口中,后司岙窑址还有另一个名字——编号Y66.自考古发掘以来,这里惊世成果频现,真的忍不住让人大呼:“666!”

 

  作为上林湖越窑遗址中最核心的窑址,后司岙窑址自考发掘以来,为大家所关注。2015年10月至2017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后司岙窑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掘出龙窑窑炉、房址、贮泥池、釉料缸等在内的作坊遗迹,同时出土了丰富的晚唐五代时期越窑瓷器精品,其中相当一部分器物与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相同。这意味着,后司岙窑址就是秘色瓷的产地之一,代表了9至11世纪中国青瓷烧造技艺的最高成就。

 

  从晚唐到北宋早期


  窑业面貌有所变化

 

  为了探索北宋越窑的面貌与烧造工艺,2017年,郑建明与团队对后司岙窑址窑炉下坡的堆积进行了重点发掘。

 

  下坡主体堆积属于北宋早期,地层中以大量的窑具为主,包括各类匣钵、垫圈与支烧具。出土的北宋时期青瓷产品非常丰富,包括碗、盘、碟、罐、盆、洗、执壶、瓶、盏、盏托、套盒、盒、炉、贯耳瓶、埙等,同一种器物又有多种不同的造型,许多器物更是体量巨大。

 

  与晚唐五代时期器物相比,发掘出土的北宋早期器物不再以造型与釉色取胜,而是以复杂的纹样装饰见长。在已经出土器物图中,记者发现,凤凰、龙、白鹭、孔雀、鸿雁、鹦鹉、蝴蝶、缠枝花卉、莲荷等花卉与禽鸟的装饰应有尽有,且都以细线划花的技法呈现。所有的纹饰动感十足,张力外扬,禽鸟类多作振翅欲飞状,花卉类则茎条蜿蜒盘曲,遒劲有力。

 

  至于大家最感兴趣的秘色瓷,记者也帮大家问到了。郑建明表示,出土的北宋早期器物中,少量高质量的器物胎釉特征与秘色瓷接近,并且主要出土于北宋皇陵、辽代祖陵、辽代公主与贵妃墓等最高等级的墓葬中,是重要的宫廷用瓷。这些器物大多在后司岙烧制而成,这也说明,北宋早期的上林湖地区仍沿袭着晚唐五代宫廷用瓷生产地的传统,烧造高质量的瓷器。

 

  为进一步了解后司岙整个南向山坡的窑业堆积与窑炉的数量及分布,考古专家在后司岙窑址窑炉的西南下坡往西布近东西向长的一条探沟。这里的主体堆积为晚唐五代时期,所发现的器物面貌与与“秘色”字样的匣钵正是出土于这一区域。此外,这一区域还新发现一条窑炉,长不足20米。据了解,唐宋时期的越窑窑炉长度基本稳定在50米,而这种长度的窑炉属首次发现,拓宽了大家对唐代窑炉的新认识。

 

  “秘色”“秘色”


  你究竟多珍贵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唐代诗人陆龟蒙一首《秘色越器》向世人道出秘色瓷神韵。但因传世极少,一直众说纷纭。时隔一年,上林湖、秘色瓷的小秘密又被发现了不少。在这里,我们就再来回顾一些这位“考古界网红”的发现之路吧。

 

  在《吴越备史》《十国春秋》《宋史》中,都存在关于秘色瓷器的记载。但宋代以后,秘色瓷渐渐淡出人们视线,并逐渐成为一个谜。

 

  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遗址的考古发现,首次出土秘色瓷实物。同时出土的法门寺地宫物帐碑,让考古专家明确地了解到每一件器物的名字。而其中的“瓷秘色”三个字更是牢牢抓住了大家的心,经专家研究证实,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正是大家一直寻找的秘色瓷。

 

  法门寺地宫的考古发掘,为秘色瓷的判断建立了标准,也暗示着秘色瓷与帝王的关系非比寻常。此后,在吴越国钱氏家族墓地、北宋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北宋周王赵祐墓、辽圣宗贵妃墓等一系列墓葬中,都出土了秘色瓷器物。

 

  不过,“秘色”究竟是什么颜色?有没有统一的色卡呢?

 

  在记者眼里,这是一种百看不厌的淡青色,仿佛倒映着上林湖山水的颜色。在考古工作者眼里,“秘色”的解释就专业得多了。上林湖考古队的年轻队员张馨月就曾在上林湖越窑遗址考古工作站公号里写到:“目前考古工作者认为秘色瓷实际上代表了一种特殊的烧造工艺,专指晚唐五代时期用瓷质匣钵装烧的高质量青瓷,胎质细腻坚硬,施釉均匀,釉面莹润,常呈青绿色。”

 

  随着高等级墓葬中,屡屡出现秘色瓷,它的特殊地位愈发明显。再结合文献记载,我们可知秘色瓷确实是进贡给皇家使用的瓷器。

 

  尽管,考古专家们已经逐渐揭开秘色瓷的面纱,但郑建明表示,若要摸透窑址群的整个时空关系以及梳理青瓷文明的古今脉络,还有数不清的研究需要深入挖掘。下一步,上林湖还将进行哪些考古研究与发掘,记者先卖个关子,敬请关注本网未来报道。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