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的国宝守护人为浙大学生上了一堂“水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良,善也;渚,小洲也。在《说文解字》中,“良渚”就成了一座“美丽的小洲”。

 

  日前,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二教学楼的大教室里座无虚席,一场题为《良渚:从村居到王城》的讲座开讲了。主讲嘉宾可不简单,他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古城考古队核心成员;主持良渚外围水利系统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利用遥感手段发现了低坝系统;他是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中的国宝守护人——王宁远。在《国家宝藏》节目里,他是良渚玉琮和古老文明的守护者;在浙大讲台上,他则成为了良渚文化和先民智慧的传播者。

 

  良渚先民有一项“百年大计”

 

  讲座一开始,王老师就用两则精彩的短片,带同学们领略了良渚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进而介绍了良渚遗址从“发现”到“发掘”再到“保护和研究”的过程。

 

  虽然,在如今我们看来,良渚古城地处风调雨顺的江南;但在五千年前,良渚却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宜居。

 

  远古先民建造村落,没有水是不行的;但水太多,也很麻烦。“良渚所处位置,是浙江两个暴雨中心之一,所以山洪常常爆发。”王老师介绍道。

 

  要在这样的地方建一个城,非常不容易。为了尽可能让这些水不“乱搞破坏”,五千年前的良渚先民就想到了一个好方法:建造水利系统,先治水,再筑墙。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王老师把它称为“百年大计”。讲到良渚聚落的建筑时,王老师模仿良渚首领,绘声绘色地说:“我可是王者呢!我很考究的,就要比你们建得都高!”风趣幽默的话,把在座的同学们都逗笑了。

 

  “工科男”与良渚水利工程擦出“火花”

 

  王老师的讲座,吸引了来自各个院系、不同专业的200多名同学。一位土木工程专业的大二学生说,早就听闻良渚水利工程的厉害,所以想来学习借鉴古人高超的智慧,融入到学科研究中。这位同学表示,“良渚之前在我心里只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但王老师的讲座让我看到了一个‘被复活’了的良渚古城。”

 

  另一位海洋科学专业的学生则表示,古人建造的这些水利工程,对现代人有着启示意义,“这些水利啊,文明啊……它们不仅是躺在土里的遗址,更是我们和祖先沟通的一种媒介。通过这些遗址,我们好像可以摸到先民们跳动的脉搏。”

 

  对于年轻人而言,五千年前的良渚文明意味着什么?他们又能为这片土地带来什么样的新意?

 

  在王宁远老师的团队里,有许多年轻的考古工作者。与老一辈传统考古不同,他们更多地采用“科技考古”的方式,运用更高科技的手段,去复活那些被历史掩埋了的文明。“现在的良渚考古,并不单纯是一种文物和历史概念。我们想要‘复活’的,是远古的生活方式和文明形态。”王老师说,“这种‘复活’,需要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因为他们是最有活力的群体,也是思维最开阔的一批人。”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的章燕老师介绍,目前他们正在做一个名为“申遗后时代——良渚的概念规划”课题。“良渚与浙大都在杭州,挖掘良渚遗址的文化价值和发展意义,既是开展研究的有利条件,也是浙大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对良渚而言,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扩展知名度,还要提升美誉度以及国际影响力。”

 

  浙大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中心的沐老师介绍,本次讲座是“良渚文化进浙大系列”的第二场活动。在这之后,还将举办“以文启真”良渚文化挑战赛和良渚博物馆毅行。通讯员 卫星 实习生 陈婉纱 记者 熊艳/文 严鑫/摄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