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的国宝守护人为浙大学生上了一堂“水课”
良,善也;渚,小洲也。在《说文解字》中,“良渚”就成了一座“美丽的小洲”。
日前,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二教学楼的大教室里座无虚席,一场题为《良渚:从村居到王城》的讲座开讲了。主讲嘉宾可不简单,他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古城考古队核心成员;主持良渚外围水利系统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利用遥感手段发现了低坝系统;他是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中的国宝守护人——王宁远。在《国家宝藏》节目里,他是良渚玉琮和古老文明的守护者;在浙大讲台上,他则成为了良渚文化和先民智慧的传播者。
良渚先民有一项“百年大计”
讲座一开始,王老师就用两则精彩的短片,带同学们领略了良渚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进而介绍了良渚遗址从“发现”到“发掘”再到“保护和研究”的过程。
虽然,在如今我们看来,良渚古城地处风调雨顺的江南;但在五千年前,良渚却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宜居。
远古先民建造村落,没有水是不行的;但水太多,也很麻烦。“良渚所处位置,是浙江两个暴雨中心之一,所以山洪常常爆发。”王老师介绍道。
要在这样的地方建一个城,非常不容易。为了尽可能让这些水不“乱搞破坏”,五千年前的良渚先民就想到了一个好方法:建造水利系统,先治水,再筑墙。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王老师把它称为“百年大计”。讲到良渚聚落的建筑时,王老师模仿良渚首领,绘声绘色地说:“我可是王者呢!我很考究的,就要比你们建得都高!”风趣幽默的话,把在座的同学们都逗笑了。
“工科男”与良渚水利工程擦出“火花”
王老师的讲座,吸引了来自各个院系、不同专业的200多名同学。一位土木工程专业的大二学生说,早就听闻良渚水利工程的厉害,所以想来学习借鉴古人高超的智慧,融入到学科研究中。这位同学表示,“良渚之前在我心里只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但王老师的讲座让我看到了一个‘被复活’了的良渚古城。”
另一位海洋科学专业的学生则表示,古人建造的这些水利工程,对现代人有着启示意义,“这些水利啊,文明啊……它们不仅是躺在土里的遗址,更是我们和祖先沟通的一种媒介。通过这些遗址,我们好像可以摸到先民们跳动的脉搏。”
对于年轻人而言,五千年前的良渚文明意味着什么?他们又能为这片土地带来什么样的新意?
在王宁远老师的团队里,有许多年轻的考古工作者。与老一辈传统考古不同,他们更多地采用“科技考古”的方式,运用更高科技的手段,去复活那些被历史掩埋了的文明。“现在的良渚考古,并不单纯是一种文物和历史概念。我们想要‘复活’的,是远古的生活方式和文明形态。”王老师说,“这种‘复活’,需要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因为他们是最有活力的群体,也是思维最开阔的一批人。”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的章燕老师介绍,目前他们正在做一个名为“申遗后时代——良渚的概念规划”课题。“良渚与浙大都在杭州,挖掘良渚遗址的文化价值和发展意义,既是开展研究的有利条件,也是浙大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对良渚而言,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扩展知名度,还要提升美誉度以及国际影响力。”
浙大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中心的沐老师介绍,本次讲座是“良渚文化进浙大系列”的第二场活动。在这之后,还将举办“以文启真”良渚文化挑战赛和良渚博物馆毅行。通讯员 卫星 实习生 陈婉纱 记者 熊艳/文 严鑫/摄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