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考古工作者的“下潜手记”
2018-05-03 23:22:12 作者:施雨岑 荣启涵 来源:新华网 已浏览次
作为中国第一批拥有深潜经历的水下考古人,他们在“深海勇士”号里看到了什么?他们都在想些什么?这份来自参与本次深海考古调查的队员们的“下潜手记”,为你真实呈现深海考古的点点滴滴。
【第一潜宋建忠】
作为中国深海考古的首潜,我多少有些兴奋,也感到有压力。凌晨4点,我就早早醒来,想象着即将进入的深海世界,期待有惊喜的发现。
直径2.1米的舱室空间狭小,四周满是仪表仪器。主驾居中,副驾居左,我居右侧,几乎席地而坐,一共有5个圆形悬窗可供观察外面的海底世界。并不像平时想象的那样美丽多彩,我看到的海底世界十分荒凉,好似沙漠、戈壁、乱石滩。
【第二潜和第七潜丁见祥】
这里的能见度得有20米!要知道,以前我工作过的海域能见度都很低很低,好的时候也不过2、3米。只是,狭小空间里长达8小时的水下作业确实有些疲惫,中午和下午不时地吃点东西,其实并不全是因为饿,而是需要放松,转移一下注意力!
【第三潜孙键】
在进入深潜器之前,我特意量了自己的脉搏,发现比平时要快一些。这也很好理解,像“深海勇士”号这种载人深潜器,我最初是在上中学时看科幻小说时看到过。今天能坐在里面去探索深海世界,这太了不起了!这个深潜器的上升或下潜平均速度是每分钟30多米,概括来讲,“深海勇士”号一分钟行进的路程就超越了我过去30多年所有的下潜纪录。
千米深的海底,似乎比前两天别的队员所看到的三四百米深的区域要活跃。我不断地看到一些透明的小虾小鱼游过,不由得感叹生命的顽强。这里的海底有些像月球表面,到处是环形山状的地形。
【第四潜李钊】
看着监视器上快速增加的深度数据,我十分亢奋与不安。606米,远远超出空气潜水的极限。“深海勇士”号在水底处于中性浮力,仿佛漫游于太空。
中午,我们在469米深度发现了1号陶罐,15时在448米深度发现了2号陶罐。陶罐体量大,我有些担心能不能用机械手顺利提取、完整运回。大深度下潜、巡航搜索、精确定位、测量取样、影像记录、提取上浮……“深海勇士”圆满完成一系列水下考古的“标准动作”,我们成功带回了这次调查的第一件文物标本!
【第五潜李滨】
50米、80米、100米、120米……随着深度的不断增加,外面的光线越来越暗。当下潜到150米深度时,潜航员打开了灯光,窗外像拉开了戏剧演出的帷幕,露出了海水的蓝色背景。
水下529米的海底,海床地表一片荒芜,地形崎岖不平,悬崖峭壁随处可见。窗外不断有奇形怪状的生物游过,分不出种类的透明水母在灯光的照射下闪烁,像飘带一样的银色鳗鱼结伴游动。
【第六潜邓启江】
虽然“深海勇士”号的下潜速度很快,但是舱内的我却没有感受到任何不适。海水里不时漂过的白色悬浮物,让我不禁想起了春天里四处飘飞的柳絮。我和两名潜航员睁大眼睛专注地观察舷窗外的海底,期望有所发现。搜索过程是枯燥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的体力逐渐消耗,膝盖和腰部开始酸痛。
“左前方有一白色物体”,潜航员的报告犹如天籁之音在耳边响起,疲惫的我顿时满血复活。虽然最终被确认为是一件现代瓷碗,但却给我们带来极大的鼓舞和希望。鼓足干劲的我们继续搜寻,终于有了收获——两件白釉瓷器,其中一件是仅存约1/3的白釉瓷碗,另一件是白釉瓷碗残片,初步推断为宋代瓷器。
我国深海考古“首航”胜利归来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