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唐代邢窑四系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瓷器成熟后的一个发展阶段,随着制瓷工艺的改进、胎釉质量的提高,大约在北朝晚期,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出现了白釉器皿。白瓷历隋至唐,发展很快,以邢窑产品最突出,许多细白瓷还作为地方的贡品。以各种标本资料分析,当时的白瓷由青瓷进步而来,瓷胎呈浅黄褐色,釉面乳白泛青黄,釉层薄,积釉处显青色,这些都是早期白瓷的共同特征。隋代以后,烧制白瓷的窑场较普遍,质量也有较大提高,胎土较白,釉面也不再泛青黄而是白中微泛灰,几乎接近纯白色了。白瓷的出现,是我国陶瓷手工业的一大进步,也为今后各种颜色釉、彩绘装饰的瓷文化奠定了基础。

 

  唐代的白瓷已高度成熟,唐李肇《国史补》就说:“内丘白瓷瓯……天下无贵贱而通之。”可见白瓷仍以邢窑为突出,产品规模和影响都很大,细白瓷内外施满釉,无瑕无疵,莹泽细润。陆羽的《茶经》也有“或以邢州处越州上”的说法,显然北方邢窑的白瓷已和南方越窑的青瓷并肩齐名了,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制瓷格局,把我国陶瓷手工业推向了高峰。

 

  可是,在我们南方地区,北方的早期白瓷并不多见,特别是高档的邢窑细瓷就更难寻觅了,由于见得少,虽然地摊上也偶然有一些白瓷釉片,但未必就是邢窑出品,真正读懂北方窑口的玩家还不算多,虽然有些人平时一说瓷一头神,似乎都是专家、学者。

 

  前不久,瓷友让给笔者一件硕大的白瓷大罐,说是在城内某处古河道工地铲地皮觅来的。东西非常完整,品相也不错,猜想为古人在船运途中不慎落入河里。此罐(见图)高28厘米,唇口直颈,肚大浑圆,颈肩处有系耳四个,罐腹向下逐渐内收,平底,整器施满釉,莹润的白釉有细冰裂纹,底部露胎,瓷土洁白细腻,叩击有清脆金属声,综合分析应该属于邢窑早期产品,在当时可算是高档细瓷了。但就是这件白瓷典型器,由于光素无纹不耐看,最终被众多玩家冷落了。看来,这件白釉四系罐当和笔者有缘,方能被笔者有幸收藏。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