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千年古灵渠启动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资料图

  “灵渠保护与申遗暨水利遗产保护利用学术论坛”26日在广西桂林市兴安县举行。记者在会上获悉,今年灵渠将启动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当天,中外140多名专家学者与会,围绕灵渠保护与申遗、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发展、水利史与社会发展进行专题学术讨论。

  国际灌排委员会副主席丁昆仑在会上表示,古代水利工程及其蕴含的治水智慧,是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的伟大典范,值得当今大力研究和传承弘扬。

  被誉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灵渠建于公元前214年,全长37.4公里,沟通了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水路运输的要道,也是当今世界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人工运河之一。它与都江堰、郑国渠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

  丁昆仑指出,今年联合国确定的“世界水日”宣传主题是“借自然之力,护绿水青山”。古代治水哲学和智慧与此不谋而合。这些古代水利工程历经千百年风雨洗礼和世代交替,至今依然发挥着良好的兴利除害作用。他表示,灵渠就是古代水利工程的优秀代表之一。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是国际灌排委员会为保护、挖掘和推广具有历史价值的可持续灌溉工程及其科学经验而设立,自2014年开始在全球范围评选,目前全世界已有50多处古老灌溉工程入选,中国共有13处。

  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会长谭徐明表示,灌溉工程遗产意义重大,使中国在用的古代水利工程得到抢救和保护,使更多的公众走近水利,从中感受祖国厚重的历史文化。灌溉工程遗产保留了中国水利的文化基因,是今天乃至未来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智慧源泉。

  早在1988年,灵渠就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灵渠已两次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近年来,当地已投入上亿元人民币全面修缮了灵渠大小天平坝面,对铧嘴进行恢复性的修复工作,对秦堤进行防渗补漏,对北渠进行风貌修复等,全力推进灵渠“申遗”。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