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牛情结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图所示是一品洪州窑青瓷杯,杯造型为一犄牛首,双目炯炯,是那种乡间常见的大水牯。杯长12厘米,口径6厘米。整个器物以满布莲花瓣为主纹饰——是唐代精雕细琢的金叶式莲花,而不是南北朝那种大片样式。釉是洪州窑的最佳玻璃釉色,黄中见绿,凝如滑脂,积釉处莹润若翡翠,其典雅华贵非语言可以形容。观其造型,具有大唐与中亚结合的典型风格,经专家鉴定,此物为唐代罕见的兽首酒盏,亦称之为青瓷牛首杯。与之同样类种的兽首杯,见诸于图谱的大概还有两件,均为大唐之物,一件为故宫博物院图谱所载的唐三彩鸭首杯;一件是陕西历史博物馆藏的镶金兽首玛瑙杯。而我拥有的这件美轮美奂的宝物,不仅工艺精致,更主要的是该杯的造型是取材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最忠实的朋友——牛。

 

  牛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究竟人类何时驯化牛,无从考证。古书记载最早是黄帝驭牛车;我曾见一幅“老君骑牛图”,太上老君的座骑也是这种双犄水牛。其实,以牛为驭的,不只是仙人道士,孔子当年就是驭牛车周游列国的。《易经》说:“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可见我们的祖宗早就把牛视为人类忠实的朋友了。

 

  唐代历经三百余年,尤其是盛唐,有“贞观之治”之美誉。这一时期,君主圣明,重生产,轻瑶役,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大概因当时社会以农为本,唐人似乎对牛倾注了更多的情感,其时文人雅士笔下的田园诗画,有不少是以牛为题材的。仅画家较为著名的就有韩滉、张藻、戴嵩等。而韩滉的传世作品“五牛图”,墨色沉稳,笔力雄健,形态各别,是无人不晓的千古名画。韩滉 723—787年 ,字太冲,长安 今陕西西安 人。仕至德宗朝宰相,贞元初封晋国公,赠太傅,谥曰忠肃。“雅好丹青,词高格逸,好画田家风俗、牛羊”,尤以画牛“曲尽奇妙”。张藻,人谓唐代“南宗摩诘传张”,操笔唯用秃毫,毫下之牛无不骨格清奇,超然仙气。真迹有“春陂牧牛”、“归牧’、“乳牛”等图38件,著录于《宣和画谱》。其中“牧牛图”轴,著录于《石渠宝笈》。唐代另一位画牛高手戴嵩,则为韩弟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世传画牛者戴嵩为独步,与善马的韩干,并称“韩马戴牛”。其牛“两目凝红”、“能穷其野性筋骨之妙”。相传画饮水之牛,见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其观察之精微。

 

  唐人之于牛,大多与底层劳动人民生活密切相关,诗人画家笔下的牛,往往流露出一种对平静安详的田园生活的向往,牧童横笛,牛犊嬉戏,农夫劳作,而牛这些温顺的形象,似乎更多地汇入了一种中国佛教“无为”意境和儒家精神,全然不像古代西方斗牛场那种凶猛骠悍的模样。当然,也有例外。那镇守在永济黄河之畔的四头铁牛,虽已锈迹斑斑,但这些抵御大河空间拉力的铁牛,体阔腰圆,威武健壮,昂首怒目,以伏卧坐东向西,坚固不拔地雄踞于此。据说,此乃唐玄宗为了讨好贵妃娘娘,降旨之召令改建黄河上的蒲津桥。铁牛的原型应该是秦牛,有公牛,有黑唇黄毛,有阉过的犍牛,还有三岁小牛。无论是北方骠悍之犍牛,还是南方温顺之小犊,唐人与牛之悠悠情结,可见一斑。

 

  今得此唐代青瓷牛首杯,睹物思古,斗转星移。泱泱大唐,斯人已逝,杯主安在 我不由心中涌起一种“逝者如斯夫”的感叹。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