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笔的重大改革——披柱法的创始

  1975年,湖北省凤凰山168号西汉初期墓中出土了一支毛笔,笔管为竹质,笔毛已朽。相比秦代的毛笔,笔管更长,笔头直径也稍大。这些改进,与汉代书法有着密切联系。在汉代,隶书由秦代的始起而趋于成熟,小篆则相应趋于守势,为适应汉代隶书字迹较大的特点,书写时张弛流放的气势,毛笔笔管的长度、笔头的直径也需要适度增加。

  从制造工艺上看,汉代毛笔的笔头除了用兔毛、羊毛外,还出现了将狼毛、鹿毛、狸毛混合制成的“兼毫笔”。“兼毫笔”的笔头多以兔毫为笔柱,羊毛裹在兔毫的外面,使毛笔的特性因混合比例不同而形成差异,满足了不同书写者的需要。

  东汉、魏晋时期,毛笔的制作技术逐渐趋于成熟,创造了披柱法,诞生了我国历史上最早记载毛笔制作工艺的文献:王羲之的《笔经》和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这两部文献里,都记载了披柱法的制作方法。已出土的东汉时期的毛笔实物,也证明了文献记载的准确性,笔头外覆狼毫披毛,笔芯及锋由兔箭毛制成。披柱法的创始,是毛笔制作工艺的重大改革。

  当时,各种书体的兴起,这与毛笔制作工艺的改革和质量的提高有着紧密联系。王羲之的书法多为行草书,以韵见长;而柳公权书法多为楷书,以法见长,瘦劲工整。草书、行书择笔的标准比较宽松,楷、篆、隶等择笔要求则较严苛。这一时期,人们习惯跪坐在矮几前悬肘书写,因此笔管部分逐渐变短,笔锋的弹性也得到加强,以“鼠须笔”、“紫毫笔”为代表的短杆笔深受文人的喜爱。著名的《兰亭序》就是王羲之用松鼠尾毫制成的“鼠须笔”所作。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